•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交流分享 >
  • 《朱子治家格言》导读(二)‖喜明君

《朱子治家格言》导读(二)‖喜明君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喜明君 | 2024-01-05 17:18    [原创]

《朱子治家格言》又名 《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号柏庐。朱柏庐从小好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后,其父守城城破,跳河自尽。朱柏庐也因此不再追求功名,返乡奉养母亲,教育弟妹,教授学生,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颇负盛名。

康熙曾多次征召,都被朱柏庐拒绝。后又坚拒地方官多次举荐。真正视功名利禄为浮云,潜心研读,致力教学。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朱子家训》虽然写在清初,但是其中的观点和主张至今仍然令人赞叹不已。这篇家训,仅524字,但句句诤言,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如果切实做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朱子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微信截图_20240105172655.png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注释】

1、三姑:尼姑、道姑和卦姑。

2、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和稳婆。

3、义方:行事应遵守的道德与规范,即做人的正道。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最容易诱人犯错。婢女漂亮,小妾娇艳,并不能带来家庭幸福。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子、小妾切不可装扮得过于艳丽。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就算愚笨,《五经》《四书》,还是得诵读学习。自己生活节俭,要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不要贪恋意外的财,不要贪饮过量的酒。 

【感悟】教子有义方

我们前面行读过《三字经》,其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名句。其意是说:五代的时候,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他养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扬四方。

唐代诗人冯道在《赠窦十》诗中写道:“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是冯道写给他的朋友窦十的赠诗,通过描述窦十为人父的方式,赞美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和对儿子的悉心教育。窦十如灵椿,五子似丹桂,成长很好,品质优良,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窦十“教子有义方”的敬佩。

我国素有“教子有义方”的优良传统。如岳飞早年家境贫寒,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亲自教他写字。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他的母亲让岳飞拿树枝在地上练字。为了勉励岳飞报效国家,他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最后成为南宋抗金名将,名垂千古。

“教子有义方”,对照现实生活,有多少父子、夫妻、一家老少,沆瀣一气,家教家风,豪无底线,败坏堕落,直至党的“六大纪律”、“八项规定”、”七个有之“,样样违反,处处破防,以至都成阶下囚,被人民永远唾弃。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1、乖舛(chuǎn):违背,背离。

2、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多关心体恤他们。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感悟】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伦”就是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常”就是永远不变的规律。伦常,即五伦的规律。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即认识到的五种基本关系,我们在行读《论语》《孟子》《小学》等经典时都涉及到,并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乖舛” 就是违背、背叛自然规律。“伦常乖舛,立见消亡”,综合起来说,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如果违背了伦常大道、自然规律,必定会很快消灭,乃至被灭亡。

我们来看看唐高宗李治是如何违背伦常,从而给家国带来灾殃的。唐太宗时,武则天就是太宗李世民的司寝才人,而高宗李治却与其私恋,由此诱发了对李治家庭、李唐天下的灾难。一是李治乱伦,纳父亲的才人武则天为妃,几乎给其家庭带来灭顶之灾:李治懦弱,担任皇帝,皇权尽被武则天所瓜分;作为父亲,无德无能保全其家庭。李治晚年体弱多病,太子李弘监国,国家井然有序、百姓拥戴,从而触怒了武则天权欲膨胀的野心,于是将其毒死;尔后,李治立李贤为太子,同样遭武则天诬陷致死。之后,李治死亡,李显、李旦分别登基,均被武则天所废。二是武则天称帝,国号“武周”,废唐社稷,险些葬送大唐江山。三是武则天称帝,实行严酷的统治:剪除异己,灭唐宗族;铜匦告密,官吏遭殃。“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李治为此几乎断送李家皇族宗亲,险些葬送大唐王朝,而且子嗣难保,痛失二子。

树人树木,道理同然。一棵树,要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跟阳光、土壤、水分、养料都有关系。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如树一般,自然会和周围都有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伦常”。这种关系不是我们自己规定的,也不是谁发明的,它是天然存在的。树和水有关系,如果分离了,就会“立见消亡“,即这棵树就会死亡。道理就这么简单。人生活在社会和自然界中,就要明白和处理好这种关系。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社会法则的惩罚。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注释】

1、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2、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不可凭借势力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执迷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的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自己的过错呢? 

【感悟】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这句话教导我们必须慎重交友!“狎昵”就是过分亲近的意思,而且亲近的是那些不良的少年恶霸。日子久了,就必然会受他们的牵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千古真理。在我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在刚继位的时候,雄心壮志,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其间,唐玄宗身边都是一些忠臣贤臣,如张九龄等,正直忠心,积极谏言。但是,自从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开始自满,渐失励精图治精神,渐失节俭风气。这都是因为他相继重用了李林浦、杨国忠两个大奸。在李林浦、杨国忠谄媚奉承下,唐玄宗对面临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使得边疆战乱不断,百姓遭殃,最终导致了安禄山兵变,险些葬送了大唐江山。

我们在行读《论语》时,其中有言:“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友有三种,损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是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一个朋友对自己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朱子治家格言》中“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正是继承和弘扬了儒家的这种交友之道。祝愿“日月行读·朗在国学“的朋友圈,都是益友相助,而无损友相害!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喜明君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解读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纺织与服饰文化----走进贵州省望谟县祥乐纺织文化村
  •   返回
  •  下一篇:《朱子治家格言》导读(三)‖喜明君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交流分享 >
  • 《朱子治家格言》导读(二)‖喜明君

《朱子治家格言》导读(二)‖喜明君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喜明君 | 2024-01-05 17:18    [原创]

《朱子治家格言》又名 《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号柏庐。朱柏庐从小好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后,其父守城城破,跳河自尽。朱柏庐也因此不再追求功名,返乡奉养母亲,教育弟妹,教授学生,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颇负盛名。

康熙曾多次征召,都被朱柏庐拒绝。后又坚拒地方官多次举荐。真正视功名利禄为浮云,潜心研读,致力教学。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朱子家训》虽然写在清初,但是其中的观点和主张至今仍然令人赞叹不已。这篇家训,仅524字,但句句诤言,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如果切实做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朱子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微信截图_20240105172655.png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注释】

1、三姑:尼姑、道姑和卦姑。

2、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和稳婆。

3、义方:行事应遵守的道德与规范,即做人的正道。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最容易诱人犯错。婢女漂亮,小妾娇艳,并不能带来家庭幸福。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子、小妾切不可装扮得过于艳丽。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就算愚笨,《五经》《四书》,还是得诵读学习。自己生活节俭,要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不要贪恋意外的财,不要贪饮过量的酒。 

【感悟】教子有义方

我们前面行读过《三字经》,其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名句。其意是说:五代的时候,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他养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扬四方。

唐代诗人冯道在《赠窦十》诗中写道:“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是冯道写给他的朋友窦十的赠诗,通过描述窦十为人父的方式,赞美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和对儿子的悉心教育。窦十如灵椿,五子似丹桂,成长很好,品质优良,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窦十“教子有义方”的敬佩。

我国素有“教子有义方”的优良传统。如岳飞早年家境贫寒,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亲自教他写字。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他的母亲让岳飞拿树枝在地上练字。为了勉励岳飞报效国家,他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最后成为南宋抗金名将,名垂千古。

“教子有义方”,对照现实生活,有多少父子、夫妻、一家老少,沆瀣一气,家教家风,豪无底线,败坏堕落,直至党的“六大纪律”、“八项规定”、”七个有之“,样样违反,处处破防,以至都成阶下囚,被人民永远唾弃。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1、乖舛(chuǎn):违背,背离。

2、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多关心体恤他们。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感悟】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伦”就是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常”就是永远不变的规律。伦常,即五伦的规律。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即认识到的五种基本关系,我们在行读《论语》《孟子》《小学》等经典时都涉及到,并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乖舛” 就是违背、背叛自然规律。“伦常乖舛,立见消亡”,综合起来说,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如果违背了伦常大道、自然规律,必定会很快消灭,乃至被灭亡。

我们来看看唐高宗李治是如何违背伦常,从而给家国带来灾殃的。唐太宗时,武则天就是太宗李世民的司寝才人,而高宗李治却与其私恋,由此诱发了对李治家庭、李唐天下的灾难。一是李治乱伦,纳父亲的才人武则天为妃,几乎给其家庭带来灭顶之灾:李治懦弱,担任皇帝,皇权尽被武则天所瓜分;作为父亲,无德无能保全其家庭。李治晚年体弱多病,太子李弘监国,国家井然有序、百姓拥戴,从而触怒了武则天权欲膨胀的野心,于是将其毒死;尔后,李治立李贤为太子,同样遭武则天诬陷致死。之后,李治死亡,李显、李旦分别登基,均被武则天所废。二是武则天称帝,国号“武周”,废唐社稷,险些葬送大唐江山。三是武则天称帝,实行严酷的统治:剪除异己,灭唐宗族;铜匦告密,官吏遭殃。“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李治为此几乎断送李家皇族宗亲,险些葬送大唐王朝,而且子嗣难保,痛失二子。

树人树木,道理同然。一棵树,要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跟阳光、土壤、水分、养料都有关系。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如树一般,自然会和周围都有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伦常”。这种关系不是我们自己规定的,也不是谁发明的,它是天然存在的。树和水有关系,如果分离了,就会“立见消亡“,即这棵树就会死亡。道理就这么简单。人生活在社会和自然界中,就要明白和处理好这种关系。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社会法则的惩罚。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注释】

1、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2、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不可凭借势力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执迷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的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自己的过错呢? 

【感悟】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这句话教导我们必须慎重交友!“狎昵”就是过分亲近的意思,而且亲近的是那些不良的少年恶霸。日子久了,就必然会受他们的牵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千古真理。在我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在刚继位的时候,雄心壮志,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其间,唐玄宗身边都是一些忠臣贤臣,如张九龄等,正直忠心,积极谏言。但是,自从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开始自满,渐失励精图治精神,渐失节俭风气。这都是因为他相继重用了李林浦、杨国忠两个大奸。在李林浦、杨国忠谄媚奉承下,唐玄宗对面临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使得边疆战乱不断,百姓遭殃,最终导致了安禄山兵变,险些葬送了大唐江山。

我们在行读《论语》时,其中有言:“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友有三种,损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是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一个朋友对自己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朱子治家格言》中“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正是继承和弘扬了儒家的这种交友之道。祝愿“日月行读·朗在国学“的朋友圈,都是益友相助,而无损友相害!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喜明君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解读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纺织与服饰文化----走进贵州省望谟县祥乐纺织文化村
  •   返回
  •  下一篇:《朱子治家格言》导读(三)‖喜明君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