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又名 《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号柏庐。朱柏庐从小好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后,其父守城城破,跳河自尽。朱柏庐也因此不再追求功名,返乡奉养母亲,教育弟妹,教授学生,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颇负盛名。
康熙曾多次征召,都被朱柏庐拒绝。后又坚拒地方官多次举荐。真正视功名利禄为浮云,潜心研读,致力教学。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朱子家训》虽然写在清初,但是其中的观点和主张至今仍然令人赞叹不已。这篇家训,仅524字,但句句诤言,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如果切实做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朱子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1、 匿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他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他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感悟】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我对“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句话,有切身体会,它的意思是做恶事、做坏事,如果是害怕别人知道,这个意念就是真恶,就是大恶。这个告诫,必须牢记!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相传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先到魏国,魏王任命他为元帅,执掌兵权,战果连连。其间,孙膑继续学习,才能日增。有一天,孙膑随魏国使臣来到魏国,住在庞涓府上。庞涓表面欢迎,但心里很不安不快,惟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十分嫉妒。后来,庞涓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使得他承受膑刑及黥刑,庞涓暗自高兴。孙膑识破了庞涓的诡计,于是装作神志不清骗过庞涓,被齐国大将田忌救了出来,孙膑到齐国后受到器重。在一次战役中,孙膑采用按天减少军灶的方式引诱庞涓上当。孙膑在马陵道设下埋伏,在一棵树上写上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庞涓到了之后,看到树上的字,大惊失色:“中计了!”话音未落,箭如骤雨,庞涓中箭身亡。
庞涓的恶是大恶,孙膑的计是妙计。恶有恶报,庞涓以他的生命为自己的恶付出了果报。《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上讲:“过则勿惮改。”就是不要恐惧改过,能够勇于改过才是真正的勇敢。《弟子规》上道:“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一辜就是恶上又加一个恶,而且这个恶更大。《周易》上总结得更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注释】
1、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
2、国课:国家的赋税。
3、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一家人和睦融洽,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国家的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心里踏实,自得其乐。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感悟】读书志在圣贤
我国历史上,可以诠释这句话的人和事非常多,最为典型的是王阳明自幼立志读书做圣贤的事。
1483年,王阳明时年11岁,在北京私塾读书。有一天,他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今天问:什么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回答说:“当然是读书做大官。”王阳明正视老师,严肃地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在我国传统中,从来高度重视立志的重要性。在《论语·泰伯》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就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并且说到做到。13年后,即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有人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来安慰他。王阳明脸露微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多艰难,困厄见心性。面对困难,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正如文天祥说的:“时穷节乃现。”王阳明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今天,我们还有读书志在圣贤的追求吗?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喜明君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朱子治家格言》又名 《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号柏庐。朱柏庐从小好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后,其父守城城破,跳河自尽。朱柏庐也因此不再追求功名,返乡奉养母亲,教育弟妹,教授学生,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颇负盛名。
康熙曾多次征召,都被朱柏庐拒绝。后又坚拒地方官多次举荐。真正视功名利禄为浮云,潜心研读,致力教学。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朱子家训》虽然写在清初,但是其中的观点和主张至今仍然令人赞叹不已。这篇家训,仅524字,但句句诤言,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如果切实做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朱子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1、 匿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他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他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感悟】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我对“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句话,有切身体会,它的意思是做恶事、做坏事,如果是害怕别人知道,这个意念就是真恶,就是大恶。这个告诫,必须牢记!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相传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先到魏国,魏王任命他为元帅,执掌兵权,战果连连。其间,孙膑继续学习,才能日增。有一天,孙膑随魏国使臣来到魏国,住在庞涓府上。庞涓表面欢迎,但心里很不安不快,惟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十分嫉妒。后来,庞涓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使得他承受膑刑及黥刑,庞涓暗自高兴。孙膑识破了庞涓的诡计,于是装作神志不清骗过庞涓,被齐国大将田忌救了出来,孙膑到齐国后受到器重。在一次战役中,孙膑采用按天减少军灶的方式引诱庞涓上当。孙膑在马陵道设下埋伏,在一棵树上写上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庞涓到了之后,看到树上的字,大惊失色:“中计了!”话音未落,箭如骤雨,庞涓中箭身亡。
庞涓的恶是大恶,孙膑的计是妙计。恶有恶报,庞涓以他的生命为自己的恶付出了果报。《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上讲:“过则勿惮改。”就是不要恐惧改过,能够勇于改过才是真正的勇敢。《弟子规》上道:“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一辜就是恶上又加一个恶,而且这个恶更大。《周易》上总结得更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注释】
1、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
2、国课:国家的赋税。
3、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一家人和睦融洽,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国家的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心里踏实,自得其乐。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感悟】读书志在圣贤
我国历史上,可以诠释这句话的人和事非常多,最为典型的是王阳明自幼立志读书做圣贤的事。
1483年,王阳明时年11岁,在北京私塾读书。有一天,他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今天问:什么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回答说:“当然是读书做大官。”王阳明正视老师,严肃地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在我国传统中,从来高度重视立志的重要性。在《论语·泰伯》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就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并且说到做到。13年后,即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有人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来安慰他。王阳明脸露微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多艰难,困厄见心性。面对困难,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正如文天祥说的:“时穷节乃现。”王阳明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今天,我们还有读书志在圣贤的追求吗?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喜明君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