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放入杯中时还是一些不起眼的揉紧了的小颗粒,经开水轻轻一冲,颗粒们便渐渐苏醒过来,伸展成一片片鲜活的小树叶。再稍等片刻,随着杯中热气升腾,一股千变万化的鲜、爽、净、甜与香味便扑鼻而来。轻呡一口,啊——舌尖上的世界瞬间被它征服,各种奇妙的味觉与口感,包括回荡在记忆里的各种情怀与记忆,都在这一瞬间被激活。这就是中国食文化大家族里的一个支系——茶!学习书法时,临写明代文征明的《茶歌》,里面有“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句子。从字意上理解,虽然天子的威严太过霸道,但却说明了一点,茶是春天的好,尤以“明前茶”最为珍贵。为什么说茶是春天的好呢?虽然人们都谨记这一古训,但个中真意未必人人都能够领会。
今年立春过后,兴义下了一场难得的大雪,接着又十分罕见地连续寒冷了一月有余,让兴义人结结实实地品尝了一次“倒春寒”的滋味。期间,朋友约我一道上白龙山拍摄雪景,兴义白龙山位于七舍镇革上村,山上有数千亩优质生态茶园。慢慢爬上白龙山上,玉树白崖,姿态万千,撞人心屝。不过最吸引我的,却是那银装素裹的数千亩茶园正在缩紧身子越冬的情景,令人可怜生爱。我不由俯下身去仔细观察它们,没想到这些看上去像是要被冻死了一样的小树桠里,已经开始冒出嫩绿色的小点。我想这应该就是茶叶的生命吧?它们已经在积雪覆盖下缓缓地苏醒。我对这些小小的绿点很感兴趣,但因为24-70的镜头没有微距,拍摄了几张,效果很不理想,体现不出它们顽强的生命感。正在惋惜之际,不禁又想到了春茶的事,面对这皑皑白雪,一下子就明白了人们为什么喜欢春茶的真正原因了。每年春天来临,大地复苏,在山上休眠了一个冬天的茶树渐渐露出生机,在它们体内蓄积了一个冬天的各种营养与能量,正慢慢地释放到树梢的新芽,春茶就这样带着一个冬天的各种营养与能量诞生了。可以说,在四季轮回中,每年的此时,茶的生命与能量都达到了它的极致。就像是一个人因为夜晚睡眠充足,清晨起来时感觉阳气充盈,精神与自信在身体的各处经脉里回荡。茶的新芽极细,人们因为偏爱,所以还对它赋予了很多美妙的别称。最典型的是在古诗文中,文人墨客多称之为雀舌,这是以形状而喻,而称之为黄金芽者,则是以珍贵相比拟,又因茶的嫩叶初展如旗,故又称之为茶旗……诸多称谓,皆因爱而生。
(二)
自古以来,兴义不仅产茶,而且还是茶的老家。唐朝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上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从地理上看,若以南北划分,那么云、贵、川三省当属我国的南方区域,贵州的兴义当然同在《茶经》记载产茶的南方区域范围之内,应属中国茶源之地,是地地道道的茶的老家。至于《茶经》上说“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用今天的植物分属,应是茶中的乔木和灌木之别,巴山峡川之大茶树,无疑应为茶中的乔木。若是以现代科考为据,茶中乔木却是以滇茶最多,并不在巴山峡川之地,奈何当年的茶圣受时代之限,不可得知也。
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全球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我国有15属26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滇、桂、粤、黔等北纬25°线两侧的地区,兴义刚好处在正北纬25°线内。再准确一点,是国家林业部门考察的结果,我国的山茶科植物目前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可见,我国之茶源于西南,当之无愧。勿庸质疑,兴义就是中国茶叶的起源地之一,也是茶的故乡和老家。现今,兴义白龙山下纸厂村还存有一片野生古茶树林,其中“茶王”的树龄达千年以上,形如巨伞、枝繁叶茂,有“茶中活化石”之称,是贵州省境内至今发现树龄最大的古茶树群落之一。世界上唯一发现的茶粒化石为四球,出土于兴义邻县晴隆普安交界处,而白龙山下古茶树所结茶籽不仅有为四球,更有少量五球,有别于四球茶树,物种也更加古老。另从兴义市农林部门的资料上得知,在兴义海拔800-2000m的高山地区,大都有野生古茶树资源群落的生长和分布,如七舍、革上、猪场坪、洒金打柴山、乌沙……等等。
自古物盛必兴贸易,兴贸易必兴驿道,于是茶马古道应运而生。从百度上得知,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由此不难看出,实际上茶马古道就是一条类似于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主要贸易内容是“市马”与“市茶”。自古以来,兴义的人们用本地产的茶叶换回北方的马、骡、羊毛、药材等商品,所以书上又称之为“茶马互市”。随着茶马古道的不断繁荣与开拓,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国际贸易通道。西南茶马古道发展很迅速,很快就从最初的滇、藏、川三大区域逐步延伸到黔、桂、湘等省区,国际贸易直接抵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以及更遥远的南亚、西亚等地。
从典籍上可知,兴义的茶马古道属于贵州兴义段,从云南南部经思茅、大理、楚雄到昆明、曲靖,经平彝(今云南富源县)胜境关进入兴义再北上,沿滇黔驿道、楚黔驿道经湖南到达京城(北京)。据记载,茶马古道兴义段还包括一条始于南宋时期的起卖马古道,主要内容为“市马”。该古道由桂入黔,商队们赶着本地产的马经册亨、望漠、安龙或由兴义向西直接进入云南,或绕行普安,再西行进入云南,聚会昆明再到楚雄、大理。贵州本不是产马名省,但贵州各地所产马匹均属西南山地型,定名为“贵州马”。元末明初时,两军争夺西南地盘,大量需要这种适应山地作战的“贵州马”,以致此马贵为一时之需。到了明代洪武年间实行调北征南政策,明军更是大量购买此马,此举更进一步大大繁荣了兴义茶马古道上的“市马”贸易。贵州兴义这一段茶马古道与南方其他茶马古道最大的不同点是,别处是用茶换回北方的高头大马,这里是全力推出矮小精干的“贵州马”。
据《中国茶全书-贵州兴义段》载:“茶马古道贵州兴义段,含市马道、乌沙古道(含“江底古渡口、永康桥、马店及其他文物遗迹”)、马岭古道(含“木桥”)三段,其中乌沙、马岭两段是目前兴义市境内保存最完好的茶马古道”。
(三)
兴义自古茶盛如此,当然也少不了“市茶”之人。
据《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载:“元明以来,兴义府各属有白倮罗,婚姻以牛马为聘,死者择地盖高栅,名曰‘翁车’,亲戚以牛酒致祭哭泣之,哀吊者,各率子弟执竹围绕。性顽梗,嗜酒,尚畏法,以贩茶为业。”原来兴义的茶贸易祖先居然是白课罗,即彝族。
一般从大致的历史定位上看,茶马古道始于秦汉兴于大唐。但是西南特别是贵州兴义段的茶马古道之贸易兴旺时期,却是明清时期。从地理上看,兴义是非常偏远的地方,千山万水阻隔了与中原先进文化的交融。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调北征南”之后,随着贵州置省以及各级行政建置的不断完善,偏远的兴义也逐渐放开眼界,借了“调北征南”这股东风,开始向“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的方向发展,商业网络初成雏形。当时的主要商业活动,就是沿着茶马古道,以官营食盐运销和马匹茶叶经营为主,一度为兴义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商业贸易繁盛的景观。
到了清咸丰年间,因为依托茶马古道而繁荣的黄草坝,其他商品交易也蓬勃发展起来,已成为贵州第二大“洋纱”销售市场。兴义府包括黄草坝在内,已经有各种商号、行113家。此时,因为外省商人陆续迁居黄草坝,使得黄草坝出现不少以其他省名命名的街巷,如“云南街”“湖南街”“川祖街”等,受此辐射,临县安龙城内亦有一条广东街。
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战乱不断,一杯清茶享受清闲的时光一去不返,商人极度畏惧道途匪祸,茶马古道渐渐失去先前的光泽,山地上的茶树因此遭到大量砍伐,通通改种成能够及时充饥的山地玉米和五谷等。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2年,国家百废俱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茶又一次走上兴义的贸易舞台。据《兴义县志》记载:兴义县供销社系统五个抽样年度茶叶收购情况统计,其中1952年收购茶叶0.15t(3担);1956年收购14.2t(284担);1965年收购16.3t(326担);1978年收购14.2t(284担);1985年收购7.85t(157担)。但是,此时的茶叶除了由县供销社收购上调统购统销外,其余的基本上由农户自产自销,这大大阻碍了茶商品交易的发展。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不少江浙茶商纷纷涌到兴义收购茶青原料就地加工成“龙井茶”初品,逐步外销到江浙等一带城市。至此,兴义茶贸才真正插上了时代的翅膀,飞向远方!
(四)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这是苏轼在其诗《种茶》中的感叹。看来苏轼种茶并不在行,在松树下种茶,没有光和作用,焉能不“已与松俱瘦”?不过此诗却给了我们一个明证,我国种茶的历史悠久。兴义既是茶的老家,种茶之事自然不会滞后。据《贵州史料》记载,兴义七舍白龙山一带茶文化历史悠久,人工种茶始于宋元时期。但这太久远了,更没有确切的地点与数字记载,倒是近代种茶之事有据可查。
据州市农林部门的相关资料记载,在兴义市七舍镇鲁坎村老林自然村,现存有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的连片人工茶园约1000亩。屈指算来,至今已成园220多年,现已被视为珍贵的古茶园,身份已经进入到文物古迹的门槛里了。该茶园为当地郑氏所种,据郑氏族谱》增页上记载:“皇清四川珍州,嘉庆五年迁出,于老林定居,带来粮种、茶果、银子等,在此繁衍生息。”郑氏搬迁到老林时带着茶果,说明他在四川就是从事种茶之事,敢于带着银子和茶果来到老林种茶,说明他们对老林的土壤和气候都是经过考察了的,否则不会冒险。从兴义几位摄影家拍摄的照片看,该茶林虽有1000亩,但却是成小片分布于七舍、捧乍等1800米以上自然村寨的深山老菁林中。至于为什么会成小片分布,推测可能是种茶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而为之,不过这也显示出了该茶园确是人工种植的痕迹。像这样由人工种植的古茶园,在兴义还有不少,择几处稍成规模的供大家参考:
——猪场坪乡丫口寨村晚清古茶园10亩,距今150多年的历史。
——祝家湾30余株大树茶古茶园,最大的一株,株高近4米、冠径2米5到3米,拥有9个主枝,距今约200年历史。
——下发动村大木茶古茶园,与祝家湾大叶茶植株品相相似度极高,应为同期种植,杂生于杉木林中,依然枝繁叶茂。该茶树最高可达6米余,总数约700株左右……
由此可见,兴义七舍地区的茶叶种植与制茶历史,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已经很热闹,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但是茶种植业得到真正的发展还是在今天,如今,兴义的茶园种植已经有8万余亩。笔者较熟悉的是七舍白龙山上黔西南州华曦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种植的近6000亩生态茶园。白龙山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2207.7米,降雨量1500多毫米,一年四季处于阳光雨雾之中,正应了“山高雾大出好茶”的谚语。山上日夜温差较大,特别利于茶叶的舒张和收敛。该茶园采用有机肥,严禁使用化肥和农药,已成功研制出了松风竹韵、碧霞云飞等优质茶品,目前在市场上销路良好。另外白龙山上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春天时遍山开放着野生杜鹃花。201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贵州兴义(七舍)杜鹃花景观为“中国美丽田园”风光,即是白龙山上的杜鹃花。
(五)
“江边小市旧经过,岁月真如东逝波。茶灶酒垆多识面,少留卖药买渔蓑。”这是陆游的诗《闲游》,虽然是闲游到一个江边小市,仍然能够看到那些熟悉的茶灶酒垆,说明在当时茶馆已经很普及了。那么在茶的老家兴义,茶馆经营的前世今生如何呢?
我们已经知道,因为明朝时的调北征南政策,兴义的茶马互市得到繁荣,兴义城池也开始得到发展。到了清乾隆时期,兴义在黄草坝进一步扩展城池,修建石城墙,规划街道,城内主街以十字街为主,形成兴义城的雏形。后来又环绕着十字街,根据需要新开辟了6条街道,分别为杨柳街、宣化街、川祖街、铁匠街、兴源街、豆芽街,向周边六个方向呈放射状伸展,街道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当时的兴义,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又扼茶马古道要冲。于商贾往来之际,茶市与茶事自然都很繁忙,据相关资料记载,从明清直到民国期间,在兴义不大的县城内有茶馆无数,以供各地商贾及远方客人休闲品茗。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末期虽然茶事有所衰落,但仍然存有若干家不小的茶馆在经营着。据《民国兴义县志》记载:“……惟城区饮食较为考究,每日早晚膳后,呼朋引伴到茶馆酒店畅饮。无论贫富,皆有此习。”在这些茶馆当中,以规模、茶艺和名气而论,当以铁匠街吴家茶馆为首,依次为豆芽街刘家茶馆、宣化街徐家茶馆及湖南街蔡家茶馆,被冠以“兴义四大名茶馆”,其余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茶馆。
从吴氏家谱记载得知,铁匠街吴家茶馆为典型的中式四合院,石木结构,青瓦屋面,庭院居中设10米进深大天井,一律用青石板铺扣而成。正房三层设堂屋、院窝、书房等,除去主人必需的卧室、厨房、客厅、古玩收藏、花园、家族祠堂之外,左右两侧厢房及临街门厅用于茶馆经营的有茶室、茶水房、加工房、客房、工人房等……应有尽有,由此可见当年吴家茶馆里茶事之盛。吴家茶馆创始人名为吴爵一,原茶馆名称为“清洁茶室”,吴家茶馆是老百姓叫出名的。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吴家茶馆达到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由国家公私合营改造为兴义县食品店及多种用途,后又因为到茶馆去休闲喝茶是资产阶级的享乐方式,茶馆经营被取消,原茶馆遗迹直到八十代末在城市扩建与改造中消亡。
也许是茶缘巧合,吴家一后人名为吴忠纯,因从小受到祖传茶艺影响与茶文化熏陶,对茶有特殊的爱好,于1979年考进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机械制茶专业,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从种植、培育、采摘到制茶等各项工艺及茶学理论。198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曾在贵州省广顺茶叶果树农场和贵州省太平农场从事茶树种植专业,历任农场茶厂技术员,副厂长,厂长及场长办公室主任,生产科长,农场副场长,公司副总经理、法人代表等职务。现为贵州省著名农艺师,贵州省食文化研究会专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曾结识到这位从家族茶艺传承故事里走出的人物。交谈中,知道他于2020年返回家乡成立贵州黔西南春夏秋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创办黔西南春夏秋茶楼,集茶叶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据吴忠纯回忆,他从小听说,在他们家茶馆里,茶品选料及泡茶流程,既讲究又实用。茶品精选香片、沱茶、砖茶、兴义古树茶等。泡茶用水首选兴义名泉沙井街冒沙井里的井水,泡茶开水依此经由头水锅和二水锅加热并沉淀净化,头水锅预热至约40-50度,转二水锅加热到70-80度,再分至若干个小水壶里文火烧开,然后泡茶。茶客根据邀约人数及爱好,可选十铜钱一大壶或五铜钱一小壶、三铜钱一盖碗茶等,也可另选茶点下茶。客人一边喝茶吃茶点一边听评书,悠哉悠哉,陶陶乐乐。
有意思的是,到了2000年以后,兴义的茶馆又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如雨后春笋一样了冒出来,仅我个人知道的就有不少。如:兴义万峰红茶馆、 兴义市聚茗苑茶店、黔西南州夜郎夫茶石文化馆、兴义锦合茗苑茶室、兴义静怡阁茶舍、马鞍山茶艺馆等等,不一而足。另外,在产茶的七舍镇,小小的镇街上,有茶舍、茶馆、茶楼、茶店等13家,是各小镇之最。
掩卷静思,顿觉千古茶事一路走来,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风景,正所谓人生三节草不知哪节好,没曾想到了今天,这小小的一片茶树叶还会打一个大大的翻身仗!
作者简介:马应立,笔名山毛,回族,1962年4月21日生于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黔西南州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黔西南州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兴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红竹楼》、散文集《山毛散文》等,发表过小说、散文、散文诗等多部文学作品。中篇小说《老板时代》、长篇小说《红竹楼》分别获得第六届贵州省新长征文艺奖小说组(中篇)三等奖和第八届小说组(长篇)二等奖,散文诗《重弹爱的罗漫史》入选《二十一世纪全国散文诗精选》。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山毛 编辑 ‖印象黔西南 )
(一)
放入杯中时还是一些不起眼的揉紧了的小颗粒,经开水轻轻一冲,颗粒们便渐渐苏醒过来,伸展成一片片鲜活的小树叶。再稍等片刻,随着杯中热气升腾,一股千变万化的鲜、爽、净、甜与香味便扑鼻而来。轻呡一口,啊——舌尖上的世界瞬间被它征服,各种奇妙的味觉与口感,包括回荡在记忆里的各种情怀与记忆,都在这一瞬间被激活。这就是中国食文化大家族里的一个支系——茶!学习书法时,临写明代文征明的《茶歌》,里面有“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句子。从字意上理解,虽然天子的威严太过霸道,但却说明了一点,茶是春天的好,尤以“明前茶”最为珍贵。为什么说茶是春天的好呢?虽然人们都谨记这一古训,但个中真意未必人人都能够领会。
今年立春过后,兴义下了一场难得的大雪,接着又十分罕见地连续寒冷了一月有余,让兴义人结结实实地品尝了一次“倒春寒”的滋味。期间,朋友约我一道上白龙山拍摄雪景,兴义白龙山位于七舍镇革上村,山上有数千亩优质生态茶园。慢慢爬上白龙山上,玉树白崖,姿态万千,撞人心屝。不过最吸引我的,却是那银装素裹的数千亩茶园正在缩紧身子越冬的情景,令人可怜生爱。我不由俯下身去仔细观察它们,没想到这些看上去像是要被冻死了一样的小树桠里,已经开始冒出嫩绿色的小点。我想这应该就是茶叶的生命吧?它们已经在积雪覆盖下缓缓地苏醒。我对这些小小的绿点很感兴趣,但因为24-70的镜头没有微距,拍摄了几张,效果很不理想,体现不出它们顽强的生命感。正在惋惜之际,不禁又想到了春茶的事,面对这皑皑白雪,一下子就明白了人们为什么喜欢春茶的真正原因了。每年春天来临,大地复苏,在山上休眠了一个冬天的茶树渐渐露出生机,在它们体内蓄积了一个冬天的各种营养与能量,正慢慢地释放到树梢的新芽,春茶就这样带着一个冬天的各种营养与能量诞生了。可以说,在四季轮回中,每年的此时,茶的生命与能量都达到了它的极致。就像是一个人因为夜晚睡眠充足,清晨起来时感觉阳气充盈,精神与自信在身体的各处经脉里回荡。茶的新芽极细,人们因为偏爱,所以还对它赋予了很多美妙的别称。最典型的是在古诗文中,文人墨客多称之为雀舌,这是以形状而喻,而称之为黄金芽者,则是以珍贵相比拟,又因茶的嫩叶初展如旗,故又称之为茶旗……诸多称谓,皆因爱而生。
(二)
自古以来,兴义不仅产茶,而且还是茶的老家。唐朝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上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从地理上看,若以南北划分,那么云、贵、川三省当属我国的南方区域,贵州的兴义当然同在《茶经》记载产茶的南方区域范围之内,应属中国茶源之地,是地地道道的茶的老家。至于《茶经》上说“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用今天的植物分属,应是茶中的乔木和灌木之别,巴山峡川之大茶树,无疑应为茶中的乔木。若是以现代科考为据,茶中乔木却是以滇茶最多,并不在巴山峡川之地,奈何当年的茶圣受时代之限,不可得知也。
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全球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我国有15属26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滇、桂、粤、黔等北纬25°线两侧的地区,兴义刚好处在正北纬25°线内。再准确一点,是国家林业部门考察的结果,我国的山茶科植物目前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可见,我国之茶源于西南,当之无愧。勿庸质疑,兴义就是中国茶叶的起源地之一,也是茶的故乡和老家。现今,兴义白龙山下纸厂村还存有一片野生古茶树林,其中“茶王”的树龄达千年以上,形如巨伞、枝繁叶茂,有“茶中活化石”之称,是贵州省境内至今发现树龄最大的古茶树群落之一。世界上唯一发现的茶粒化石为四球,出土于兴义邻县晴隆普安交界处,而白龙山下古茶树所结茶籽不仅有为四球,更有少量五球,有别于四球茶树,物种也更加古老。另从兴义市农林部门的资料上得知,在兴义海拔800-2000m的高山地区,大都有野生古茶树资源群落的生长和分布,如七舍、革上、猪场坪、洒金打柴山、乌沙……等等。
自古物盛必兴贸易,兴贸易必兴驿道,于是茶马古道应运而生。从百度上得知,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由此不难看出,实际上茶马古道就是一条类似于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主要贸易内容是“市马”与“市茶”。自古以来,兴义的人们用本地产的茶叶换回北方的马、骡、羊毛、药材等商品,所以书上又称之为“茶马互市”。随着茶马古道的不断繁荣与开拓,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国际贸易通道。西南茶马古道发展很迅速,很快就从最初的滇、藏、川三大区域逐步延伸到黔、桂、湘等省区,国际贸易直接抵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以及更遥远的南亚、西亚等地。
从典籍上可知,兴义的茶马古道属于贵州兴义段,从云南南部经思茅、大理、楚雄到昆明、曲靖,经平彝(今云南富源县)胜境关进入兴义再北上,沿滇黔驿道、楚黔驿道经湖南到达京城(北京)。据记载,茶马古道兴义段还包括一条始于南宋时期的起卖马古道,主要内容为“市马”。该古道由桂入黔,商队们赶着本地产的马经册亨、望漠、安龙或由兴义向西直接进入云南,或绕行普安,再西行进入云南,聚会昆明再到楚雄、大理。贵州本不是产马名省,但贵州各地所产马匹均属西南山地型,定名为“贵州马”。元末明初时,两军争夺西南地盘,大量需要这种适应山地作战的“贵州马”,以致此马贵为一时之需。到了明代洪武年间实行调北征南政策,明军更是大量购买此马,此举更进一步大大繁荣了兴义茶马古道上的“市马”贸易。贵州兴义这一段茶马古道与南方其他茶马古道最大的不同点是,别处是用茶换回北方的高头大马,这里是全力推出矮小精干的“贵州马”。
据《中国茶全书-贵州兴义段》载:“茶马古道贵州兴义段,含市马道、乌沙古道(含“江底古渡口、永康桥、马店及其他文物遗迹”)、马岭古道(含“木桥”)三段,其中乌沙、马岭两段是目前兴义市境内保存最完好的茶马古道”。
(三)
兴义自古茶盛如此,当然也少不了“市茶”之人。
据《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载:“元明以来,兴义府各属有白倮罗,婚姻以牛马为聘,死者择地盖高栅,名曰‘翁车’,亲戚以牛酒致祭哭泣之,哀吊者,各率子弟执竹围绕。性顽梗,嗜酒,尚畏法,以贩茶为业。”原来兴义的茶贸易祖先居然是白课罗,即彝族。
一般从大致的历史定位上看,茶马古道始于秦汉兴于大唐。但是西南特别是贵州兴义段的茶马古道之贸易兴旺时期,却是明清时期。从地理上看,兴义是非常偏远的地方,千山万水阻隔了与中原先进文化的交融。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调北征南”之后,随着贵州置省以及各级行政建置的不断完善,偏远的兴义也逐渐放开眼界,借了“调北征南”这股东风,开始向“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的方向发展,商业网络初成雏形。当时的主要商业活动,就是沿着茶马古道,以官营食盐运销和马匹茶叶经营为主,一度为兴义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商业贸易繁盛的景观。
到了清咸丰年间,因为依托茶马古道而繁荣的黄草坝,其他商品交易也蓬勃发展起来,已成为贵州第二大“洋纱”销售市场。兴义府包括黄草坝在内,已经有各种商号、行113家。此时,因为外省商人陆续迁居黄草坝,使得黄草坝出现不少以其他省名命名的街巷,如“云南街”“湖南街”“川祖街”等,受此辐射,临县安龙城内亦有一条广东街。
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战乱不断,一杯清茶享受清闲的时光一去不返,商人极度畏惧道途匪祸,茶马古道渐渐失去先前的光泽,山地上的茶树因此遭到大量砍伐,通通改种成能够及时充饥的山地玉米和五谷等。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2年,国家百废俱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茶又一次走上兴义的贸易舞台。据《兴义县志》记载:兴义县供销社系统五个抽样年度茶叶收购情况统计,其中1952年收购茶叶0.15t(3担);1956年收购14.2t(284担);1965年收购16.3t(326担);1978年收购14.2t(284担);1985年收购7.85t(157担)。但是,此时的茶叶除了由县供销社收购上调统购统销外,其余的基本上由农户自产自销,这大大阻碍了茶商品交易的发展。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不少江浙茶商纷纷涌到兴义收购茶青原料就地加工成“龙井茶”初品,逐步外销到江浙等一带城市。至此,兴义茶贸才真正插上了时代的翅膀,飞向远方!
(四)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这是苏轼在其诗《种茶》中的感叹。看来苏轼种茶并不在行,在松树下种茶,没有光和作用,焉能不“已与松俱瘦”?不过此诗却给了我们一个明证,我国种茶的历史悠久。兴义既是茶的老家,种茶之事自然不会滞后。据《贵州史料》记载,兴义七舍白龙山一带茶文化历史悠久,人工种茶始于宋元时期。但这太久远了,更没有确切的地点与数字记载,倒是近代种茶之事有据可查。
据州市农林部门的相关资料记载,在兴义市七舍镇鲁坎村老林自然村,现存有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的连片人工茶园约1000亩。屈指算来,至今已成园220多年,现已被视为珍贵的古茶园,身份已经进入到文物古迹的门槛里了。该茶园为当地郑氏所种,据郑氏族谱》增页上记载:“皇清四川珍州,嘉庆五年迁出,于老林定居,带来粮种、茶果、银子等,在此繁衍生息。”郑氏搬迁到老林时带着茶果,说明他在四川就是从事种茶之事,敢于带着银子和茶果来到老林种茶,说明他们对老林的土壤和气候都是经过考察了的,否则不会冒险。从兴义几位摄影家拍摄的照片看,该茶林虽有1000亩,但却是成小片分布于七舍、捧乍等1800米以上自然村寨的深山老菁林中。至于为什么会成小片分布,推测可能是种茶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而为之,不过这也显示出了该茶园确是人工种植的痕迹。像这样由人工种植的古茶园,在兴义还有不少,择几处稍成规模的供大家参考:
——猪场坪乡丫口寨村晚清古茶园10亩,距今150多年的历史。
——祝家湾30余株大树茶古茶园,最大的一株,株高近4米、冠径2米5到3米,拥有9个主枝,距今约200年历史。
——下发动村大木茶古茶园,与祝家湾大叶茶植株品相相似度极高,应为同期种植,杂生于杉木林中,依然枝繁叶茂。该茶树最高可达6米余,总数约700株左右……
由此可见,兴义七舍地区的茶叶种植与制茶历史,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已经很热闹,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但是茶种植业得到真正的发展还是在今天,如今,兴义的茶园种植已经有8万余亩。笔者较熟悉的是七舍白龙山上黔西南州华曦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种植的近6000亩生态茶园。白龙山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2207.7米,降雨量1500多毫米,一年四季处于阳光雨雾之中,正应了“山高雾大出好茶”的谚语。山上日夜温差较大,特别利于茶叶的舒张和收敛。该茶园采用有机肥,严禁使用化肥和农药,已成功研制出了松风竹韵、碧霞云飞等优质茶品,目前在市场上销路良好。另外白龙山上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春天时遍山开放着野生杜鹃花。201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贵州兴义(七舍)杜鹃花景观为“中国美丽田园”风光,即是白龙山上的杜鹃花。
(五)
“江边小市旧经过,岁月真如东逝波。茶灶酒垆多识面,少留卖药买渔蓑。”这是陆游的诗《闲游》,虽然是闲游到一个江边小市,仍然能够看到那些熟悉的茶灶酒垆,说明在当时茶馆已经很普及了。那么在茶的老家兴义,茶馆经营的前世今生如何呢?
我们已经知道,因为明朝时的调北征南政策,兴义的茶马互市得到繁荣,兴义城池也开始得到发展。到了清乾隆时期,兴义在黄草坝进一步扩展城池,修建石城墙,规划街道,城内主街以十字街为主,形成兴义城的雏形。后来又环绕着十字街,根据需要新开辟了6条街道,分别为杨柳街、宣化街、川祖街、铁匠街、兴源街、豆芽街,向周边六个方向呈放射状伸展,街道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当时的兴义,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又扼茶马古道要冲。于商贾往来之际,茶市与茶事自然都很繁忙,据相关资料记载,从明清直到民国期间,在兴义不大的县城内有茶馆无数,以供各地商贾及远方客人休闲品茗。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末期虽然茶事有所衰落,但仍然存有若干家不小的茶馆在经营着。据《民国兴义县志》记载:“……惟城区饮食较为考究,每日早晚膳后,呼朋引伴到茶馆酒店畅饮。无论贫富,皆有此习。”在这些茶馆当中,以规模、茶艺和名气而论,当以铁匠街吴家茶馆为首,依次为豆芽街刘家茶馆、宣化街徐家茶馆及湖南街蔡家茶馆,被冠以“兴义四大名茶馆”,其余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茶馆。
从吴氏家谱记载得知,铁匠街吴家茶馆为典型的中式四合院,石木结构,青瓦屋面,庭院居中设10米进深大天井,一律用青石板铺扣而成。正房三层设堂屋、院窝、书房等,除去主人必需的卧室、厨房、客厅、古玩收藏、花园、家族祠堂之外,左右两侧厢房及临街门厅用于茶馆经营的有茶室、茶水房、加工房、客房、工人房等……应有尽有,由此可见当年吴家茶馆里茶事之盛。吴家茶馆创始人名为吴爵一,原茶馆名称为“清洁茶室”,吴家茶馆是老百姓叫出名的。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吴家茶馆达到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由国家公私合营改造为兴义县食品店及多种用途,后又因为到茶馆去休闲喝茶是资产阶级的享乐方式,茶馆经营被取消,原茶馆遗迹直到八十代末在城市扩建与改造中消亡。
也许是茶缘巧合,吴家一后人名为吴忠纯,因从小受到祖传茶艺影响与茶文化熏陶,对茶有特殊的爱好,于1979年考进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机械制茶专业,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从种植、培育、采摘到制茶等各项工艺及茶学理论。198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曾在贵州省广顺茶叶果树农场和贵州省太平农场从事茶树种植专业,历任农场茶厂技术员,副厂长,厂长及场长办公室主任,生产科长,农场副场长,公司副总经理、法人代表等职务。现为贵州省著名农艺师,贵州省食文化研究会专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曾结识到这位从家族茶艺传承故事里走出的人物。交谈中,知道他于2020年返回家乡成立贵州黔西南春夏秋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创办黔西南春夏秋茶楼,集茶叶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据吴忠纯回忆,他从小听说,在他们家茶馆里,茶品选料及泡茶流程,既讲究又实用。茶品精选香片、沱茶、砖茶、兴义古树茶等。泡茶用水首选兴义名泉沙井街冒沙井里的井水,泡茶开水依此经由头水锅和二水锅加热并沉淀净化,头水锅预热至约40-50度,转二水锅加热到70-80度,再分至若干个小水壶里文火烧开,然后泡茶。茶客根据邀约人数及爱好,可选十铜钱一大壶或五铜钱一小壶、三铜钱一盖碗茶等,也可另选茶点下茶。客人一边喝茶吃茶点一边听评书,悠哉悠哉,陶陶乐乐。
有意思的是,到了2000年以后,兴义的茶馆又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如雨后春笋一样了冒出来,仅我个人知道的就有不少。如:兴义万峰红茶馆、 兴义市聚茗苑茶店、黔西南州夜郎夫茶石文化馆、兴义锦合茗苑茶室、兴义静怡阁茶舍、马鞍山茶艺馆等等,不一而足。另外,在产茶的七舍镇,小小的镇街上,有茶舍、茶馆、茶楼、茶店等13家,是各小镇之最。
掩卷静思,顿觉千古茶事一路走来,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风景,正所谓人生三节草不知哪节好,没曾想到了今天,这小小的一片茶树叶还会打一个大大的翻身仗!
作者简介:马应立,笔名山毛,回族,1962年4月21日生于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黔西南州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黔西南州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兴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红竹楼》、散文集《山毛散文》等,发表过小说、散文、散文诗等多部文学作品。中篇小说《老板时代》、长篇小说《红竹楼》分别获得第六届贵州省新长征文艺奖小说组(中篇)三等奖和第八届小说组(长篇)二等奖,散文诗《重弹爱的罗漫史》入选《二十一世纪全国散文诗精选》。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山毛 编辑 ‖印象黔西南 )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