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散文 >
  • 罗振‖《木匠父亲》

罗振‖《木匠父亲》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0-10-23 21:03    [原创]

身为人师,常常会用工匠精神勉励自己。每当看到“工匠精神”四字,就会联想到我的木匠父亲,眼前浮现父亲那些工具箱,浮现出父亲低头锛木头的身影,浮现出父亲站在高高的凳子上拉大锯情景.....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父亲常常一个人在农具房,一待就是一大晌。

在农具房里,父亲时常爱怜地拿起这个放下那个,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灰尘,再给锯条、刨刃、斧刃上抹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油光可鉴,闪耀着幽寂的光芒。

老家农具房里,摆放着父亲使用过的工具。墙上斜挂着大小宽窄不一的各种锯子、钻子和大小方尺。地上摆满各种刨子、墨斗、斧头、锛、丈杆、斧子等,工具箱里插满凿子、铁锉、木锉、三棱锉等。每一件工具的把子都是用结实耐用的红椿木或野茶树木做成的,红里透黑,闪烁着黑黝黝的光,似整装待发的战士,雄赳赳气昂昂的等待一声号令出发,重回到过去拉锯时发出“咯吱吱”声响的岁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就是背着这些宝贝,走东家,串西家,替邻里做桌椅板凳门框窗户,给队里做犁把镢把架子车……父亲一生建造了多少间民房,打造了多少套家具和农具,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所有涉及工木的活,他都能干得了。

从我孩提时有记忆起,就知道父亲是个木匠。

“串百家门,吃百家饭”这是父亲的生活写照,农闲时父亲不是给这家建房,就是给那家做柜子,或者是给即将娶媳妇或嫁女儿的人家打家具。当时没有电动工具,无论是锯、刨、凿等全靠力气。父亲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大到建房屋,小到家具上的木雕,样样娴熟,“罗木匠”名声远扬十里八乡。

那时打家具不像现在闸刀一合,刨子高速滑动,木花飞泻一地,一件件新潮家具三五天功夫就矗立了起来。过去艰苦的岁月,全凭斧、锯、刨、凿、刀、钻、锤等工具手工作业,采用“榫卯结构”,没有钉子和粘合剂等化工用品,榫与卯严丝合缝,做出来的家具稳固不松散,连水都很难渗透进去,坚固结实,用三五十年没问题。

那时候,房子都是用木搭建的,有钱人家做五间房或七间房,没钱人家建三间,有些少数民族还建吊脚楼。无论是什么样的房子,父亲都能手到拈来。木匠行当在那个年代备受推崇,是名副其实的手艺人。

父亲是地道的本分人,不抽烟不喝酒,打家具时不耽搁时间,加上工钱合理,所以总是有很多人请他。经常前脚刚进家门,后脚就有人满脸堆笑而虔诚地预约父亲给他们做工,生怕父亲不答应。父亲常常说:“娶媳妇盖房是老农民最重要的事,咱们农民盖房子不容易,一辈子能盖几回房?人家能求到咱门上,说明是人家看得起咱,咱有啥不能帮的?咱只有尽心尽力的盖好房。”当父亲告诉农历几月几号肯定去时,来人就会长长的舒一口气,像捡了个金元宝揣在怀里,欢天喜地的回去了。

父亲一辈子乐善好施,邻里家的窗户坏了,床断了,锄头把断了......父亲随喊随到,锛锛砍砍一会儿就帮邻居修理好。而这些都是义务的,偶尔会会管一顿饭、一碗茶而已。他说“人家来找我干活,是信得过咱,给人家帮帮忙,街坊邻居的,哪能收人家钱呢!” 

父亲用刨子刮木板时的动作至今记忆犹新,父亲两手握紧刨子一下一下使尽力气刮,直到刮平,刮光滑。他弓着腰,前一俯,后一仰,一遍遍刨着凸凹不平的木料,不厌其烦,薄薄的刨花片片飞散,像木头里开出的花朵,洁白,柔软。然后父亲在木板的一段找准位置,钉上一个小钉子,系上墨线,父亲拿着墨斗,把身子弯成90度,使脸部和木板持平,乜斜着双眼,把墨斗扯直,一弹,一道细细的直直的黑线展现在眼前。

父亲在干木匠活时,会让我帮些小忙,给木头弹墨线,一人按住这头,一人按住那头,然后用手把墨线弹起“蹦,蹦”,笔直的墨线就出来了。

小时候最喜欢在父亲做木工活时和他一起弹线。父亲有一个神奇的墨斗,是用牛角做成的长方体,大小如一个大号的墨汁瓶侧躺。牛角半透明,可以看见里面有一个小轮子,卷满棉线,下部铺着已经黑黑的棉花。拉开抽屉似的盖子在轮子上浇点水,再在棉花上倒上墨汁,用铅笔压住棉花,半合上盖子,就可以演出了。父亲把墨斗外的定针交给我,我拉出棉线,轮把跟着飞快转动,父亲用拇指控制住轮把的转速,使线不至于太松而落到刨好的木料上,我尽力匀速前进,使线与父亲这端的墨盒保持松紧适度,棉线蘸了墨汁像一段柔软的黑纱,像一长截有弹性的细竹枝,借着微风在我们之间起舞,轮子快速转动,发出吱吱的轻吟。我走到已经刨光的木料顶端,父亲已提前画好定点,我把定针对好定点,用小锤轻敲进木料,看父亲在另一侧拉紧墨线,轻轻伸出另一手的拇指食指,捏起近身端的墨线,往高一拉,松手,“叭”地一声,线弹好了,直直的晕染在木板上,像微霜后的电线,又像古筝上拨动了一下琴弦,那颤动深沉悠远。

取下定针,父亲摇动轮子卷线,我则随着线走近父亲,看他又把充满魔法的墨斗收好,定针卡在外面,拿出铅笔夹在耳朵上,盖好盒盖,此时的父亲眉梢挂着些细细木屑,坚毅的嘴角露出自信的笑容 。

家中四个姐姐,一个哥哥,小的时候,父亲一心想要教我和哥哥学木匠,可哥哥和我对这活一点都不感兴趣,死活不肯学。气得父亲直骂我,“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别人想学,我还不教呢?”无论他怎么说,我们两兄弟就是不学。父亲遗憾地说,可惜我置办的这套家具了。

因有个木匠父亲辛勤的给左邻右舍打家具补贴加用,所以父亲坚持不懈的供我们六姊妹读书,在当时那个年代,能读到初中毕业就很不错了。但父亲常说:“因为他没用读书,所以只能当木匠,最大的希望是好好读书,考上学校,跳出农门,不在摸锄头把。”在父亲的这种信念下,我们六姊妹有四姊妹考上中专或是大学,奔向幸福的生活。

一生做木匠的父亲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用到电刨、电锯之类的现代化工具。九十年代,电走进千家万户,也开始出现电刨、电锯等现代化工具,当时,父亲吵着要买,但他年事已高,加上家庭条件逐渐好转,母亲和我们都极力反对,所以没有购买现代化的木匠用具,这成了父亲木匠生涯中的一大遗憾。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如今,木工这门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已慢慢被淡忘,像父亲这样的老木匠也越来越少了。父亲传统的木匠手艺逐渐被湮没,渐行渐远,但父亲的勤劳,父亲的淳朴,父亲的工匠精神却影响着我们。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燕子
  •   返回
  •  下一篇:皮佳丽‖老街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散文 >
  • 罗振‖《木匠父亲》

罗振‖《木匠父亲》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0-10-23 21:03    [原创]

身为人师,常常会用工匠精神勉励自己。每当看到“工匠精神”四字,就会联想到我的木匠父亲,眼前浮现父亲那些工具箱,浮现出父亲低头锛木头的身影,浮现出父亲站在高高的凳子上拉大锯情景.....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父亲常常一个人在农具房,一待就是一大晌。

在农具房里,父亲时常爱怜地拿起这个放下那个,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灰尘,再给锯条、刨刃、斧刃上抹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油光可鉴,闪耀着幽寂的光芒。

老家农具房里,摆放着父亲使用过的工具。墙上斜挂着大小宽窄不一的各种锯子、钻子和大小方尺。地上摆满各种刨子、墨斗、斧头、锛、丈杆、斧子等,工具箱里插满凿子、铁锉、木锉、三棱锉等。每一件工具的把子都是用结实耐用的红椿木或野茶树木做成的,红里透黑,闪烁着黑黝黝的光,似整装待发的战士,雄赳赳气昂昂的等待一声号令出发,重回到过去拉锯时发出“咯吱吱”声响的岁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就是背着这些宝贝,走东家,串西家,替邻里做桌椅板凳门框窗户,给队里做犁把镢把架子车……父亲一生建造了多少间民房,打造了多少套家具和农具,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所有涉及工木的活,他都能干得了。

从我孩提时有记忆起,就知道父亲是个木匠。

“串百家门,吃百家饭”这是父亲的生活写照,农闲时父亲不是给这家建房,就是给那家做柜子,或者是给即将娶媳妇或嫁女儿的人家打家具。当时没有电动工具,无论是锯、刨、凿等全靠力气。父亲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大到建房屋,小到家具上的木雕,样样娴熟,“罗木匠”名声远扬十里八乡。

那时打家具不像现在闸刀一合,刨子高速滑动,木花飞泻一地,一件件新潮家具三五天功夫就矗立了起来。过去艰苦的岁月,全凭斧、锯、刨、凿、刀、钻、锤等工具手工作业,采用“榫卯结构”,没有钉子和粘合剂等化工用品,榫与卯严丝合缝,做出来的家具稳固不松散,连水都很难渗透进去,坚固结实,用三五十年没问题。

那时候,房子都是用木搭建的,有钱人家做五间房或七间房,没钱人家建三间,有些少数民族还建吊脚楼。无论是什么样的房子,父亲都能手到拈来。木匠行当在那个年代备受推崇,是名副其实的手艺人。

父亲是地道的本分人,不抽烟不喝酒,打家具时不耽搁时间,加上工钱合理,所以总是有很多人请他。经常前脚刚进家门,后脚就有人满脸堆笑而虔诚地预约父亲给他们做工,生怕父亲不答应。父亲常常说:“娶媳妇盖房是老农民最重要的事,咱们农民盖房子不容易,一辈子能盖几回房?人家能求到咱门上,说明是人家看得起咱,咱有啥不能帮的?咱只有尽心尽力的盖好房。”当父亲告诉农历几月几号肯定去时,来人就会长长的舒一口气,像捡了个金元宝揣在怀里,欢天喜地的回去了。

父亲一辈子乐善好施,邻里家的窗户坏了,床断了,锄头把断了......父亲随喊随到,锛锛砍砍一会儿就帮邻居修理好。而这些都是义务的,偶尔会会管一顿饭、一碗茶而已。他说“人家来找我干活,是信得过咱,给人家帮帮忙,街坊邻居的,哪能收人家钱呢!” 

父亲用刨子刮木板时的动作至今记忆犹新,父亲两手握紧刨子一下一下使尽力气刮,直到刮平,刮光滑。他弓着腰,前一俯,后一仰,一遍遍刨着凸凹不平的木料,不厌其烦,薄薄的刨花片片飞散,像木头里开出的花朵,洁白,柔软。然后父亲在木板的一段找准位置,钉上一个小钉子,系上墨线,父亲拿着墨斗,把身子弯成90度,使脸部和木板持平,乜斜着双眼,把墨斗扯直,一弹,一道细细的直直的黑线展现在眼前。

父亲在干木匠活时,会让我帮些小忙,给木头弹墨线,一人按住这头,一人按住那头,然后用手把墨线弹起“蹦,蹦”,笔直的墨线就出来了。

小时候最喜欢在父亲做木工活时和他一起弹线。父亲有一个神奇的墨斗,是用牛角做成的长方体,大小如一个大号的墨汁瓶侧躺。牛角半透明,可以看见里面有一个小轮子,卷满棉线,下部铺着已经黑黑的棉花。拉开抽屉似的盖子在轮子上浇点水,再在棉花上倒上墨汁,用铅笔压住棉花,半合上盖子,就可以演出了。父亲把墨斗外的定针交给我,我拉出棉线,轮把跟着飞快转动,父亲用拇指控制住轮把的转速,使线不至于太松而落到刨好的木料上,我尽力匀速前进,使线与父亲这端的墨盒保持松紧适度,棉线蘸了墨汁像一段柔软的黑纱,像一长截有弹性的细竹枝,借着微风在我们之间起舞,轮子快速转动,发出吱吱的轻吟。我走到已经刨光的木料顶端,父亲已提前画好定点,我把定针对好定点,用小锤轻敲进木料,看父亲在另一侧拉紧墨线,轻轻伸出另一手的拇指食指,捏起近身端的墨线,往高一拉,松手,“叭”地一声,线弹好了,直直的晕染在木板上,像微霜后的电线,又像古筝上拨动了一下琴弦,那颤动深沉悠远。

取下定针,父亲摇动轮子卷线,我则随着线走近父亲,看他又把充满魔法的墨斗收好,定针卡在外面,拿出铅笔夹在耳朵上,盖好盒盖,此时的父亲眉梢挂着些细细木屑,坚毅的嘴角露出自信的笑容 。

家中四个姐姐,一个哥哥,小的时候,父亲一心想要教我和哥哥学木匠,可哥哥和我对这活一点都不感兴趣,死活不肯学。气得父亲直骂我,“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别人想学,我还不教呢?”无论他怎么说,我们两兄弟就是不学。父亲遗憾地说,可惜我置办的这套家具了。

因有个木匠父亲辛勤的给左邻右舍打家具补贴加用,所以父亲坚持不懈的供我们六姊妹读书,在当时那个年代,能读到初中毕业就很不错了。但父亲常说:“因为他没用读书,所以只能当木匠,最大的希望是好好读书,考上学校,跳出农门,不在摸锄头把。”在父亲的这种信念下,我们六姊妹有四姊妹考上中专或是大学,奔向幸福的生活。

一生做木匠的父亲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用到电刨、电锯之类的现代化工具。九十年代,电走进千家万户,也开始出现电刨、电锯等现代化工具,当时,父亲吵着要买,但他年事已高,加上家庭条件逐渐好转,母亲和我们都极力反对,所以没有购买现代化的木匠用具,这成了父亲木匠生涯中的一大遗憾。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如今,木工这门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已慢慢被淡忘,像父亲这样的老木匠也越来越少了。父亲传统的木匠手艺逐渐被湮没,渐行渐远,但父亲的勤劳,父亲的淳朴,父亲的工匠精神却影响着我们。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燕子
  •   返回
  •  下一篇:皮佳丽‖老街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