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学术 >
  • 传统村落,回归自然与人文之美(乡村振兴,艺术何为?)

传统村落,回归自然与人文之美(乡村振兴,艺术何为?)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吕品晶 | 2020-09-13 15:12    [翻译]

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自然村落。在这里,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江浙古村落多与水为邻,水天之间,营造出诗画般的意境;西南梯田村落变化多样,独具韵致,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北方窑洞村落质朴厚重,与黄土高原的雄浑相和,谱出一曲恢弘交响……各具特色的村落布局、向往自然的营造理念与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怀相融,成就了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美学特征。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


加强整体修复改造


传统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在修复改造中,设计者要在传统村落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兼顾地域文化的保护,留住乡愁。


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中,团队基于该村保留的大量传统建筑和民族传统文化,从整体改造理念出发展开设计。在“形”的塑造上,团队对村中尚留的传统木构吊脚楼和风貌迥异的新建砖混房屋,进行了建筑风貌统一修缮设计,并合理划分区域,切实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团队还在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设计了可供聊天、休息的木廊、凉亭,为村民搭建起交流空间。整体改造后的板万村,建设了公共生活空间,修缮了乡村文化空间,形成具有层次的公共空间序列。


1、 改造后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建筑风貌统一,环境优美宜人,活力绽放。.jpg


改造后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建筑风貌统一,环境优美宜人,活力绽放。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通过“形”的塑造,激发“神”的活力。设计团队努力将振兴传统工艺、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改造相结合。比如,团队将板万村闲置民居改造成刺绣、织布、酿酒等传统手工艺作坊;新建文化传习所、风雨桥;修整戏台;对村小学进行整体改造和扩建,增建了图书馆和文化乡土教室;改建土陶窑以恢复传统制陶工艺……


经过改造,板万村“形”“神”兼备,整体风貌更美了,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做了起来,非遗展演活动也多起来了。这正是强调整体性修复改造的意义所在:通过设计的介入,把传统村落各种要素的改造和提升予以综合考虑,将传统村落内化为具有文化活力的社会结构,外化为具有整体之美的乡村景观。


书写自然生态诗篇


苍山下、洱海边的白族村落,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高山密林中的苗岭山寨……传统村落往往与大自然相融相生。大自然给予了传统村落宁静优美的环境,人、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在大地上绘就一幅幅美丽画卷。


传统村落的振兴,需要尊重自然、细心呵护大自然的馈赠,还需适应自然、因地制宜。这既是先民的营造智慧,也是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融相生的关键。


2、  改造后的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绘就一幅美丽画卷。.jpg


改造后的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绘就一幅美丽画卷。


浙江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当地古村落的原生态,从而绘就一幅别具韵味的“山居图卷”。松阳县群山环绕、云蒸霞蔚,黄墙黛瓦的传统村落置于其中,更添古朴之美。为解决老屋无人居住、村落生机渐失的困扰,设计团队引入本地工匠、采用乡土材料和工艺,尽可能还原村落传统风貌;同时,保留推开窗见山、抬起头观星的生态特色,使改造后的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吸引许多外乡人来此体验,写下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诗篇。


3、改造后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补鲁村,建筑群依山势蜿蜒展开,如诗如画。.jpg


改造后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补鲁村,建筑群依山势蜿蜒展开,如诗如画。


坐落于自然天坑中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补鲁村,依山而建,村落建筑背山面田,有着上百年历史。设计团队依托天坑地貌和古寨风情,将其打造成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村落——通过对古泉、古树、古道的保护与规划,保持了村落依山势呈半环状的空间布局,使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今的雨补鲁村,建筑风貌统一、错落有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文化氛围浓郁,展示出古风再现、诗情画意的村落之美。


注重文化传承创新


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长期积淀形成的,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所以,传统村落的改造设计,既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也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延续其生命。


江西德兴市是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如何使深山里的村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对局部老建筑群进行改造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或许是个答案。


4、改造后新老建筑错层叠置的江西德兴市花桥镇花园村一景。.jpg


改造后新老建筑错层叠置的江西德兴市花桥镇花园村一景。


改造中,设计团队遵循“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生态营造”原则,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完整保留原来校舍一、二层的砖混建筑,并在原来南北向布局的建筑群上,加建东西向的二层钢结构建筑,新老建筑错层叠置,形成了丰富的立体院落空间,创造了崭新的视觉空间形象。设计团队在新建筑群中植入了中医药教学、试验、体验等功能,成功将其改造成了中医药试验培训基地。改造后的建筑群,被杏林馨香浸染,成为带有时代印记的赣鄱文化“新地标”。周边的村民们也把这里当作公共活动空间,中医药文化在乡村创新性改造中得到传承。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如何让传统村落既不被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抛下,也不被过度开发所破坏,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从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形态和人文价值出发,以艺术的视角介入乡村振兴,将有助于实现传统村落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回归。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汉字密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甲骨文
  •   返回
  •  下一篇:兴义八中校长彭贻荣‖兴义八中追求卓越的全面和谐育人观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学术 >
  • 传统村落,回归自然与人文之美(乡村振兴,艺术何为?)

传统村落,回归自然与人文之美(乡村振兴,艺术何为?)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吕品晶 | 2020-09-13 15:12    [翻译]

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自然村落。在这里,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江浙古村落多与水为邻,水天之间,营造出诗画般的意境;西南梯田村落变化多样,独具韵致,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北方窑洞村落质朴厚重,与黄土高原的雄浑相和,谱出一曲恢弘交响……各具特色的村落布局、向往自然的营造理念与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怀相融,成就了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美学特征。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


加强整体修复改造


传统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在修复改造中,设计者要在传统村落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兼顾地域文化的保护,留住乡愁。


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中,团队基于该村保留的大量传统建筑和民族传统文化,从整体改造理念出发展开设计。在“形”的塑造上,团队对村中尚留的传统木构吊脚楼和风貌迥异的新建砖混房屋,进行了建筑风貌统一修缮设计,并合理划分区域,切实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团队还在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设计了可供聊天、休息的木廊、凉亭,为村民搭建起交流空间。整体改造后的板万村,建设了公共生活空间,修缮了乡村文化空间,形成具有层次的公共空间序列。


1、 改造后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建筑风貌统一,环境优美宜人,活力绽放。.jpg


改造后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建筑风貌统一,环境优美宜人,活力绽放。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通过“形”的塑造,激发“神”的活力。设计团队努力将振兴传统工艺、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改造相结合。比如,团队将板万村闲置民居改造成刺绣、织布、酿酒等传统手工艺作坊;新建文化传习所、风雨桥;修整戏台;对村小学进行整体改造和扩建,增建了图书馆和文化乡土教室;改建土陶窑以恢复传统制陶工艺……


经过改造,板万村“形”“神”兼备,整体风貌更美了,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做了起来,非遗展演活动也多起来了。这正是强调整体性修复改造的意义所在:通过设计的介入,把传统村落各种要素的改造和提升予以综合考虑,将传统村落内化为具有文化活力的社会结构,外化为具有整体之美的乡村景观。


书写自然生态诗篇


苍山下、洱海边的白族村落,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高山密林中的苗岭山寨……传统村落往往与大自然相融相生。大自然给予了传统村落宁静优美的环境,人、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在大地上绘就一幅幅美丽画卷。


传统村落的振兴,需要尊重自然、细心呵护大自然的馈赠,还需适应自然、因地制宜。这既是先民的营造智慧,也是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融相生的关键。


2、  改造后的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绘就一幅美丽画卷。.jpg


改造后的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绘就一幅美丽画卷。


浙江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当地古村落的原生态,从而绘就一幅别具韵味的“山居图卷”。松阳县群山环绕、云蒸霞蔚,黄墙黛瓦的传统村落置于其中,更添古朴之美。为解决老屋无人居住、村落生机渐失的困扰,设计团队引入本地工匠、采用乡土材料和工艺,尽可能还原村落传统风貌;同时,保留推开窗见山、抬起头观星的生态特色,使改造后的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吸引许多外乡人来此体验,写下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诗篇。


3、改造后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补鲁村,建筑群依山势蜿蜒展开,如诗如画。.jpg


改造后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补鲁村,建筑群依山势蜿蜒展开,如诗如画。


坐落于自然天坑中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补鲁村,依山而建,村落建筑背山面田,有着上百年历史。设计团队依托天坑地貌和古寨风情,将其打造成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村落——通过对古泉、古树、古道的保护与规划,保持了村落依山势呈半环状的空间布局,使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今的雨补鲁村,建筑风貌统一、错落有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文化氛围浓郁,展示出古风再现、诗情画意的村落之美。


注重文化传承创新


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长期积淀形成的,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所以,传统村落的改造设计,既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也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延续其生命。


江西德兴市是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如何使深山里的村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对局部老建筑群进行改造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或许是个答案。


4、改造后新老建筑错层叠置的江西德兴市花桥镇花园村一景。.jpg


改造后新老建筑错层叠置的江西德兴市花桥镇花园村一景。


改造中,设计团队遵循“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生态营造”原则,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完整保留原来校舍一、二层的砖混建筑,并在原来南北向布局的建筑群上,加建东西向的二层钢结构建筑,新老建筑错层叠置,形成了丰富的立体院落空间,创造了崭新的视觉空间形象。设计团队在新建筑群中植入了中医药教学、试验、体验等功能,成功将其改造成了中医药试验培训基地。改造后的建筑群,被杏林馨香浸染,成为带有时代印记的赣鄱文化“新地标”。周边的村民们也把这里当作公共活动空间,中医药文化在乡村创新性改造中得到传承。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如何让传统村落既不被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抛下,也不被过度开发所破坏,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从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形态和人文价值出发,以艺术的视角介入乡村振兴,将有助于实现传统村落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回归。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汉字密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甲骨文
  •   返回
  •  下一篇:兴义八中校长彭贻荣‖兴义八中追求卓越的全面和谐育人观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