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嫲是我们村里的五保户老人。从来没听过别人说起她的书名,只知道小名叫阿嫲。已经离开人世有四十余年了,据说她走得无牵无挂。她跟我无亲无故,但不知为啥却像亲人般的存在。一回到老家,如今我却是时常想起她来。
阿嫲还在世的时候,那时我还小,大概四五岁这样的年纪,可能是出于对一个独居的老人有点好奇吧,我和村里几个小伙伴常常结伴去阿嫲家里玩耍,陪她说说话。
阿嫲个儿很娇小,满头白发,牙齿全掉了,干瘪的脸庞依然可以看到五官轮廓很好看。听说阿嫲年轻人是个大美人,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他是个孤儿,小时候曾在地主家做过丫头。后来长大成家,可惜没有生育,无儿无女,老伴在她五十岁时病世了,后来三十多年就她一人顾客伶仃地,直到终老。
阿嫲的家,位于我们村子中央的一个小山丘上,四面水田环绕,小山丘上还建有村里的仓库,仓库前面是一块大大的坝子。仓库是村集体修建的,那时候没有分田到户,每个村子都盖有这么一栋两层的瓦房子,四周围用木枋子装饰得很严实,里面再用木枋子隔离而成许多小间,用来装载全村的各种五谷杂粮。阿嫲的家与村里的仓库的相距不到四五米。说是家,其实就是用木棍搭建而成的一间三角式的毛草房,约有六七平米左右。床也是用一个门板搭在两个三角架上,然后埔上一层稻草帘,一床垫被,一床土布床单,一床盖的旧被子。床下面摆放着木质做成的一个桶、盆,和一个又小又旧的木箱子,箱子上摆放着两三副碗筷。距床一米左右,有一个火坑,火坑左侧有一个老年人用的竹椅子,右侧有几个小木凳。阿嫲家的火坑一年四季烧火,煮饭,我们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欢去她家烤火。她家没啥好吃的东西,但每次去她家,她有什么吃的都会分给我们吃。
阿嫲心灵手巧,绣花,纳鞋底这些活儿不在话下,谁家要有嫁娶,有求必应,乐于助人。村里的人都非常喜欢她,有的给她送点米、送点油,也十分愿意帮衬她。
阿嫲过世的那个夜晚,雷雨交加,村里的人都在家躲雨睡觉,没人知道她走了,直到第二天天亮了村里人才发现。
当我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赶到她家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围在那里了,有部分村里的妇女在那里抽泣。我扒开人群,看到她瘦小的身躯平躺在木床上,穿着一身我没有见她穿过的新衣服,脚上穿的是一双新黑色的布鞋,面部安祥,看上去就像平时睡熟了一样,听大人们说她好像自己早预料到,自己穿好的衣服做好了准备似的。
阿嫲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一生清苦,她没有亲人,但全村里的人们都来给她送行了,随着哀号声,鞭炮声越来越小,由近至远。村里人把阿嫲埋葬在村前的一个小山坡上,遥望前方,可以看到辽阔无边的稻田,和从村里门前流淌过的宽宽的河流。
(文:王建跃)
阿嫲是我们村里的五保户老人。从来没听过别人说起她的书名,只知道小名叫阿嫲。已经离开人世有四十余年了,据说她走得无牵无挂。她跟我无亲无故,但不知为啥却像亲人般的存在。一回到老家,如今我却是时常想起她来。
阿嫲还在世的时候,那时我还小,大概四五岁这样的年纪,可能是出于对一个独居的老人有点好奇吧,我和村里几个小伙伴常常结伴去阿嫲家里玩耍,陪她说说话。
阿嫲个儿很娇小,满头白发,牙齿全掉了,干瘪的脸庞依然可以看到五官轮廓很好看。听说阿嫲年轻人是个大美人,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他是个孤儿,小时候曾在地主家做过丫头。后来长大成家,可惜没有生育,无儿无女,老伴在她五十岁时病世了,后来三十多年就她一人顾客伶仃地,直到终老。
阿嫲的家,位于我们村子中央的一个小山丘上,四面水田环绕,小山丘上还建有村里的仓库,仓库前面是一块大大的坝子。仓库是村集体修建的,那时候没有分田到户,每个村子都盖有这么一栋两层的瓦房子,四周围用木枋子装饰得很严实,里面再用木枋子隔离而成许多小间,用来装载全村的各种五谷杂粮。阿嫲的家与村里的仓库的相距不到四五米。说是家,其实就是用木棍搭建而成的一间三角式的毛草房,约有六七平米左右。床也是用一个门板搭在两个三角架上,然后埔上一层稻草帘,一床垫被,一床土布床单,一床盖的旧被子。床下面摆放着木质做成的一个桶、盆,和一个又小又旧的木箱子,箱子上摆放着两三副碗筷。距床一米左右,有一个火坑,火坑左侧有一个老年人用的竹椅子,右侧有几个小木凳。阿嫲家的火坑一年四季烧火,煮饭,我们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欢去她家烤火。她家没啥好吃的东西,但每次去她家,她有什么吃的都会分给我们吃。
阿嫲心灵手巧,绣花,纳鞋底这些活儿不在话下,谁家要有嫁娶,有求必应,乐于助人。村里的人都非常喜欢她,有的给她送点米、送点油,也十分愿意帮衬她。
阿嫲过世的那个夜晚,雷雨交加,村里的人都在家躲雨睡觉,没人知道她走了,直到第二天天亮了村里人才发现。
当我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赶到她家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围在那里了,有部分村里的妇女在那里抽泣。我扒开人群,看到她瘦小的身躯平躺在木床上,穿着一身我没有见她穿过的新衣服,脚上穿的是一双新黑色的布鞋,面部安祥,看上去就像平时睡熟了一样,听大人们说她好像自己早预料到,自己穿好的衣服做好了准备似的。
阿嫲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一生清苦,她没有亲人,但全村里的人们都来给她送行了,随着哀号声,鞭炮声越来越小,由近至远。村里人把阿嫲埋葬在村前的一个小山坡上,遥望前方,可以看到辽阔无边的稻田,和从村里门前流淌过的宽宽的河流。
(文:王建跃)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