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往事
初中毕业后,立即就进入兴义一中读高中。那时的高中是两年,一开学就“三学”,学工学农学军,各一个月。在当地的一个国营无线电厂,我们几个十分喜欢无线电的同学被分到了这个厂,按计划是要学习三个月的,过了有一个多月吧,这时邓小平同志复出,提出了学习书本知识的要求。于是我们都回到了学校,由于我们回去得比较晚,好座位都没有了,于是我们几个都被安在了第一排,紧挨着我第二排的一个女同学,长着一张圆圆的脸,两颊常常是红扑扑的,一笑,两个小酒窝露出来,十分好看,这个叫王小梅的女同学比较活泼,爱笑,成绩比较好,于是我经常问她。
每天打扫教室是轮流的,按照直排顺序,我和她分在一块。每次我们打扫都配合默契,我去打水,摞凳子,她扫。等干完活,学校里都没有人了,天也擦黑了。我们就一块回家,她家住在政府大院,我家比她家远一点。每次分手的时候,她都叫我去她家玩。当然我没有去,因为要急着回家吃饭呢。我的成绩在她的帮助下有比较大的提高。后来不知是怎么啦,我就暗恋上她了。那时人都比较封闭保守,就是对一个人有爱,也不敢说出来的。记得有一次,她突然看见我写的一篇日记,里面有我对她的描述,当着我的面,她的脸突然红了,我也非常不好意思,立马把那篇日记抢过来,不让她看。
在下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被分在学校的农场学农,在一个月的学农中,天天相处,我已经悄悄喜欢上了她。可是我观察她对我并没有什么喜欢我的举动,在那样的保守和批判年代,我是不敢表白的,只能把这份感情放在心底深处。有一次,农场放假,她要回去,临走的时候,她说要我去住她的床,她怕丢东西。那天晚上,我盖上她的被子,让我一夜难眠...这一辈子,这是一个最难忘的记忆了。
有一天,我们回家时,她要我去她家玩。那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就去了。去到她的二楼小木屋(老式建筑),里面布置得十分整洁,温馨。有两张单人床,她说那是她姐姐的,但不再住了,已经下乡去当知青了(后来巧的是,她的姐姐在工厂里当播音员,我也在这个厂里,但是她不认识我,我那时也没有说)。坐了一会,王小梅就给我说,我们快毕业了,我可能是要去当知青,你给我写信吧。我点头答应了。
高中毕业后,她去当了知青,她去的那个点离城有一百多公里,交通十分不便,听说一个星期才有一趟班车。我因为属于“四不下”政策,就被招去当了工人。到了厂里后,我就给她写了信。然而好久也没有见她回信,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近半年多,我连续给她写了四五封信,都是石沉大海。到了大学后,我又写了两封也没有消息。再后来,就没有再跟她联系,以后听同学说,她没有考上大学,直接被招工了,在一家大国营厂。我想她可能是不喜欢我,所以我也没有想办法联系她。
其实后来才知道,我写给她的十几封信她一封也没有收到。
许多年过去了。我去省城旅游,同学们聚会,我见到了她。王小梅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王小梅了,当年丰满的身材现在瘦瘦的,脸蜡黄黄的,还戴了眼镜。早已是人妻人母,生活和岁月在她脸写满了沧桑。我迫不及待把她叫到一边去,我就问她,我当年给你写了这么多的信,怎么不见你回一封?
她十分惊讶!嘴张得老大说:“真的吗?我一封都没有收的哦!”我也很惊讶。是怎么回事呢?王小梅想了一会说,肯定是生产队长家儿子卡了,他想跟我好。
就这,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一个人为的因素,我与王小梅无缘了。我俩说到此,王小梅哭了,我的眼泪也掉了下来。想不到,电视剧里那些情节,在我和王小梅身上发生了...王小梅又说,那你为什么不来找我?我说因为你不回信,我不敢去。“唉,想不到你那么笨。”王小梅说。
与王小梅的“情感”,在现在看来,还谈不上是什么初恋,只是一种暗恋。因为我们那时是什么也不懂,对于情感也没有那么认真,更没有执着的去追求,甚至是去大胆的爱...可惜那时确实不懂,确实傻,所以才真正把那份诚真的感情丢掉了!现在回想起来,十分遗憾。
人的一生当中,往往就是那一个偶然的原因,就会失去了许多,人生的历史也被改写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多事都证实了这一点……
两碗待客的面条
那是九一年,我在县里面教师进修学校当教师,兼做班主任。记得是五月份,一个周六下午吧,来进修的老师们都放假回家了。我趁这有时间的功夫,写稿投给一家报社。这時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我班上的学生,来进修的小学老师樊芬。
我问她怎么还不回家?她迟疑了一会,声音很小:我不想回去了,太远了,没有地方可去,我只好到你这儿了。
哦!进来吧。宿舍很小,学校给每个家在外地的老师分了一间小屋,住宿,备课,做饭都在这间房子里。这排宿舍下面是老师住,上面是进修的女教师们住,樊芬就住在楼上集体宿舍里。她家和她所在的学校离县城有六十多公里,是个偏远山区,崎岖的山路来去一趟很不容易,而那时的交通和路况远不如现在。樊芬是去年才从市里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分回了她的家乡。
我说你正好没有事,帮我看看大家写的作文。樊芬说这能行吗?我告诉她你只是帮我看看他们写得有病句和错别字没有,注出来,我来写评语……学生们本来都是老师,一般不会有这些问题的。樊芬看得很仔细,挑了半天,几乎没有发现什么。
很快就到傍晚了,是吃饭的時候,学校的集体食堂在末不开伙,我对樊芬说,这样,我给你下面条吃,我煮的面条很好吃……樊芬虽然是个十分清秀的女子,但我知道她们从农村来的饭量也不小,于是我用一个比较大的碗盆给她盛面。
那时烧的是蜂窝煤,因为有煤烟味,我都是把煤炉提到门外边。不一会,就把面条做好了。按照我在南方的习惯做法,碗底下事先放好下列作料:猪油,盐巴,酱油,醋,肉沫,姜粒,油辣椒等,把面捞出盖在上面后,表面还得放下列东西:小白菜几匹,两个荷包蛋,几粒花生米等……
热气腾腾的面端在樊芬面前,饿了的樊芬亳不客气,用筷子拨了几下,就呼噜吃了起来,边吃,嘴不停说,好吃,好吃…
一大钵面,樊芬一会就吃完了。她说,老师,您的手艺真好,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香这么好吃的面,特别是面条里的作料把握得好,不咸不淡的。我说这在南方最简单的面条,如果有骨头汤等,那更好吃了。
那时没有电视机,晚上七点多了,樊芬说,老师,我请你看电影吧。正好也没有什么事,我说好呀!我骑上那老式28自行车,带上樊芬去县城里唯一一家电影院,九十年代初电视节目还不普及,看电影的人还不少,买了票,演的电影我记得是辽沈战役中的一部。
回来已经是快十一点了。樊芬说,她的被子昨天洗了,还没有干,我告诉她,我这还有一床被子,还没有用过,你拿去暂时用吧。第二天早上,她从她们楼上宿舍下来,抱着被子,回到我屋,老师,我今天要去高桥找我的女同学玩,我不打扰你了。高桥在县城东边上,有五,六里,我说你骑我的車去,路上注意安全……恩,樊芬骑上车就走了。(往昔经历,待续)
第二年四月,因为我在报纸上写稿比较多,市里面一个区宣传部,直接把我调了去,同时也是为了照顾我父母和家庭……当时费了一番周折,县教育局已经把我借调了去,做文字工作和摄影。我的调动在这点上迟迟拖了不少时间,当时的麦局长挽留我,后来还是他签字放了。那时的人事调动不像现在的招聘,想进想出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过,数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那时几乎已经厌倦。
到了新的单位,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高峰,是个北大毕业的,那年,政府号召全民经商,机关干部星期天都上大街摆摊,停薪留职的人办得比较多,高峰是个不满足现状的人,他也在这个时期办了停薪留职,去他的表哥办的厂当管理人员。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了。
有一天,下着雨,天气很冷,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突然传来敲门声,我一打开门,很意外,是高峰,见他全身被雨淋湿,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眼睛里好像还有泪水。
我赶紧把他让进屋,坐下后,我问他吃饭没有?他说没有。于是我赶紧去把煤炉子打开,给他下面条……做法还是我原来给樊芬做的一样。
高峰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大碗面条吃完了。他告诉我,他不干了,,,后来听他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他与他的表哥合作很不愉快,已经闹翻了。在外面打拼十分不易,他还是回单位上班。
在以后的日子里,高峰常常对我说,感谢你的那碗面条,让我在最难过的时候,你给了我安慰和温暖,面条的好吃是他这一辈子吃到最好也是最难忘的一顿饭……
多年过去了,我也没有再见到樊芬,只是有一年,在影院街意外碰到杨环,她也是进修的老师,与樊芬是一个乡的。我问起樊芬的情况,扬环说樊芬过得不顺,与丈夫离了婚,自个去南方打工了……高峰我们工作在一起不久,工作的调动,很少见面来往,后来人家升职当了官,我几乎就没再见过他了。
(文章内容情节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介绍:卢新亚,1958年生,贵州贵定人。少年时代在安龙,后居兴义,兴义一中高中毕业,就读兴义师专中文系,曾在黔西南州水利电力学校任教,后调至河南洛阳市,在宣传部门工作直今,已退二线。)
兴义往事
初中毕业后,立即就进入兴义一中读高中。那时的高中是两年,一开学就“三学”,学工学农学军,各一个月。在当地的一个国营无线电厂,我们几个十分喜欢无线电的同学被分到了这个厂,按计划是要学习三个月的,过了有一个多月吧,这时邓小平同志复出,提出了学习书本知识的要求。于是我们都回到了学校,由于我们回去得比较晚,好座位都没有了,于是我们几个都被安在了第一排,紧挨着我第二排的一个女同学,长着一张圆圆的脸,两颊常常是红扑扑的,一笑,两个小酒窝露出来,十分好看,这个叫王小梅的女同学比较活泼,爱笑,成绩比较好,于是我经常问她。
每天打扫教室是轮流的,按照直排顺序,我和她分在一块。每次我们打扫都配合默契,我去打水,摞凳子,她扫。等干完活,学校里都没有人了,天也擦黑了。我们就一块回家,她家住在政府大院,我家比她家远一点。每次分手的时候,她都叫我去她家玩。当然我没有去,因为要急着回家吃饭呢。我的成绩在她的帮助下有比较大的提高。后来不知是怎么啦,我就暗恋上她了。那时人都比较封闭保守,就是对一个人有爱,也不敢说出来的。记得有一次,她突然看见我写的一篇日记,里面有我对她的描述,当着我的面,她的脸突然红了,我也非常不好意思,立马把那篇日记抢过来,不让她看。
在下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被分在学校的农场学农,在一个月的学农中,天天相处,我已经悄悄喜欢上了她。可是我观察她对我并没有什么喜欢我的举动,在那样的保守和批判年代,我是不敢表白的,只能把这份感情放在心底深处。有一次,农场放假,她要回去,临走的时候,她说要我去住她的床,她怕丢东西。那天晚上,我盖上她的被子,让我一夜难眠...这一辈子,这是一个最难忘的记忆了。
有一天,我们回家时,她要我去她家玩。那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就去了。去到她的二楼小木屋(老式建筑),里面布置得十分整洁,温馨。有两张单人床,她说那是她姐姐的,但不再住了,已经下乡去当知青了(后来巧的是,她的姐姐在工厂里当播音员,我也在这个厂里,但是她不认识我,我那时也没有说)。坐了一会,王小梅就给我说,我们快毕业了,我可能是要去当知青,你给我写信吧。我点头答应了。
高中毕业后,她去当了知青,她去的那个点离城有一百多公里,交通十分不便,听说一个星期才有一趟班车。我因为属于“四不下”政策,就被招去当了工人。到了厂里后,我就给她写了信。然而好久也没有见她回信,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近半年多,我连续给她写了四五封信,都是石沉大海。到了大学后,我又写了两封也没有消息。再后来,就没有再跟她联系,以后听同学说,她没有考上大学,直接被招工了,在一家大国营厂。我想她可能是不喜欢我,所以我也没有想办法联系她。
其实后来才知道,我写给她的十几封信她一封也没有收到。
许多年过去了。我去省城旅游,同学们聚会,我见到了她。王小梅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王小梅了,当年丰满的身材现在瘦瘦的,脸蜡黄黄的,还戴了眼镜。早已是人妻人母,生活和岁月在她脸写满了沧桑。我迫不及待把她叫到一边去,我就问她,我当年给你写了这么多的信,怎么不见你回一封?
她十分惊讶!嘴张得老大说:“真的吗?我一封都没有收的哦!”我也很惊讶。是怎么回事呢?王小梅想了一会说,肯定是生产队长家儿子卡了,他想跟我好。
就这,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一个人为的因素,我与王小梅无缘了。我俩说到此,王小梅哭了,我的眼泪也掉了下来。想不到,电视剧里那些情节,在我和王小梅身上发生了...王小梅又说,那你为什么不来找我?我说因为你不回信,我不敢去。“唉,想不到你那么笨。”王小梅说。
与王小梅的“情感”,在现在看来,还谈不上是什么初恋,只是一种暗恋。因为我们那时是什么也不懂,对于情感也没有那么认真,更没有执着的去追求,甚至是去大胆的爱...可惜那时确实不懂,确实傻,所以才真正把那份诚真的感情丢掉了!现在回想起来,十分遗憾。
人的一生当中,往往就是那一个偶然的原因,就会失去了许多,人生的历史也被改写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多事都证实了这一点……
两碗待客的面条
那是九一年,我在县里面教师进修学校当教师,兼做班主任。记得是五月份,一个周六下午吧,来进修的老师们都放假回家了。我趁这有时间的功夫,写稿投给一家报社。这時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我班上的学生,来进修的小学老师樊芬。
我问她怎么还不回家?她迟疑了一会,声音很小:我不想回去了,太远了,没有地方可去,我只好到你这儿了。
哦!进来吧。宿舍很小,学校给每个家在外地的老师分了一间小屋,住宿,备课,做饭都在这间房子里。这排宿舍下面是老师住,上面是进修的女教师们住,樊芬就住在楼上集体宿舍里。她家和她所在的学校离县城有六十多公里,是个偏远山区,崎岖的山路来去一趟很不容易,而那时的交通和路况远不如现在。樊芬是去年才从市里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分回了她的家乡。
我说你正好没有事,帮我看看大家写的作文。樊芬说这能行吗?我告诉她你只是帮我看看他们写得有病句和错别字没有,注出来,我来写评语……学生们本来都是老师,一般不会有这些问题的。樊芬看得很仔细,挑了半天,几乎没有发现什么。
很快就到傍晚了,是吃饭的時候,学校的集体食堂在末不开伙,我对樊芬说,这样,我给你下面条吃,我煮的面条很好吃……樊芬虽然是个十分清秀的女子,但我知道她们从农村来的饭量也不小,于是我用一个比较大的碗盆给她盛面。
那时烧的是蜂窝煤,因为有煤烟味,我都是把煤炉提到门外边。不一会,就把面条做好了。按照我在南方的习惯做法,碗底下事先放好下列作料:猪油,盐巴,酱油,醋,肉沫,姜粒,油辣椒等,把面捞出盖在上面后,表面还得放下列东西:小白菜几匹,两个荷包蛋,几粒花生米等……
热气腾腾的面端在樊芬面前,饿了的樊芬亳不客气,用筷子拨了几下,就呼噜吃了起来,边吃,嘴不停说,好吃,好吃…
一大钵面,樊芬一会就吃完了。她说,老师,您的手艺真好,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香这么好吃的面,特别是面条里的作料把握得好,不咸不淡的。我说这在南方最简单的面条,如果有骨头汤等,那更好吃了。
那时没有电视机,晚上七点多了,樊芬说,老师,我请你看电影吧。正好也没有什么事,我说好呀!我骑上那老式28自行车,带上樊芬去县城里唯一一家电影院,九十年代初电视节目还不普及,看电影的人还不少,买了票,演的电影我记得是辽沈战役中的一部。
回来已经是快十一点了。樊芬说,她的被子昨天洗了,还没有干,我告诉她,我这还有一床被子,还没有用过,你拿去暂时用吧。第二天早上,她从她们楼上宿舍下来,抱着被子,回到我屋,老师,我今天要去高桥找我的女同学玩,我不打扰你了。高桥在县城东边上,有五,六里,我说你骑我的車去,路上注意安全……恩,樊芬骑上车就走了。(往昔经历,待续)
第二年四月,因为我在报纸上写稿比较多,市里面一个区宣传部,直接把我调了去,同时也是为了照顾我父母和家庭……当时费了一番周折,县教育局已经把我借调了去,做文字工作和摄影。我的调动在这点上迟迟拖了不少时间,当时的麦局长挽留我,后来还是他签字放了。那时的人事调动不像现在的招聘,想进想出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过,数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那时几乎已经厌倦。
到了新的单位,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高峰,是个北大毕业的,那年,政府号召全民经商,机关干部星期天都上大街摆摊,停薪留职的人办得比较多,高峰是个不满足现状的人,他也在这个时期办了停薪留职,去他的表哥办的厂当管理人员。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了。
有一天,下着雨,天气很冷,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突然传来敲门声,我一打开门,很意外,是高峰,见他全身被雨淋湿,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眼睛里好像还有泪水。
我赶紧把他让进屋,坐下后,我问他吃饭没有?他说没有。于是我赶紧去把煤炉子打开,给他下面条……做法还是我原来给樊芬做的一样。
高峰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大碗面条吃完了。他告诉我,他不干了,,,后来听他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他与他的表哥合作很不愉快,已经闹翻了。在外面打拼十分不易,他还是回单位上班。
在以后的日子里,高峰常常对我说,感谢你的那碗面条,让我在最难过的时候,你给了我安慰和温暖,面条的好吃是他这一辈子吃到最好也是最难忘的一顿饭……
多年过去了,我也没有再见到樊芬,只是有一年,在影院街意外碰到杨环,她也是进修的老师,与樊芬是一个乡的。我问起樊芬的情况,扬环说樊芬过得不顺,与丈夫离了婚,自个去南方打工了……高峰我们工作在一起不久,工作的调动,很少见面来往,后来人家升职当了官,我几乎就没再见过他了。
(文章内容情节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介绍:卢新亚,1958年生,贵州贵定人。少年时代在安龙,后居兴义,兴义一中高中毕业,就读兴义师专中文系,曾在黔西南州水利电力学校任教,后调至河南洛阳市,在宣传部门工作直今,已退二线。)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