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邳州市戴庄镇的禹王山,据说因大禹在这里治过水,后人在这里修筑禹王庙来纪念当年大禹治水造福人民的功绩而得名。2014年,经上级批准,邳州市对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建了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公园,有战壕遗址、纪念广场、纪念馆、纪念亭、等纪念设施。
禹王山抗日纪念公园
今天,我们看到碑馆合一的三层半掩体建筑,庄重朴实,就像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捍卫家园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这座海拔才120多米的小山,在洪水滔天的上古时期和日寇入侵的近代史上,都曾是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抗击侵略的精神高地。雄伟的建筑下面,是1938年4月被日军炮火削低了2米的山头,和死战捍卫家国洒下殷红鲜血的中华儿女。其中就有来自兴义的国民革命军(滇军)第60军182师1078团代理团长陈大川。
一、耕读之家的数学奇才
1903年,陈大川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县乌沙乡的一个耕读之家。少年时期就读于兴义高等小学,以诚实勤俭、成绩优异闻名乡里。1920年代,他考入昆明成德中学,展现出非凡的数学天赋,甚至能解析大学课程,担任校“数学研究会”指导员。因其数学特长,毕业时成都高等师范破例允许贵州籍学生报考,但陈大川毅然选择投笔从戎,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读书。
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曾就读过昆明陆军讲武堂。在讲武堂期间,陈大川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尤其擅长山地作战战术。1926年毕业后,他从排长起步,历任连长、营长,凭借实战经验和理论素养,逐步成为滇军基层军官中的佼佼者。1932年,他再次进入陆军步兵学校深造,专攻步兵战术与指挥,为日后的战场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大川所在的滇军第60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他被任命为第182师第1078团第3营营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
二、临危受命的顽强阻击
1938年4月,徐州会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刚在台儿庄吃了败仗。从3月23日,到4月7日,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部在台儿庄歼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气急败坏的日军,正疯狂组织反攻。日军板垣、矶谷两个机械化师团企图经禹王山一带会师台儿庄,切断陇海铁路,直取徐州。
滇军第60 军奉命驰援,于4月21日抵达台儿庄东南的禹王山防线。禹王山海拔126米,是控制运河、屏障徐州的战略要地,也是日军机械化部队南下的必经之路。
4月22日,滇军先头部队在陈瓦房与日军遭遇,拉开了禹王山阻击战序幕。陈大川所在的1078团部署于禹王山主峰东侧,负责阻击日军第5师团进攻。此时的1078团面临三重困境:一是装备悬殊,滇军仅有法式钢盔和比利时造步枪,而日军拥有飞机、坦克和重炮;二是地形不利,禹王山系碎岩石结构,难以构筑坚固工事;三是兵力不足,全团经连日苦战已伤亡过半。
4月26日凌晨,1078团团长董文英在前线指挥时遭日军炮火击中头部殉国。危急时刻,陈大川临危受命代理团长。根据《第60 军战斗详报》记载,他在接任时向全团官兵立下誓言:“董团长血洒禹王山,我陈大川必以死报国!”随即调整部署,将剩余兵力收缩至主峰核心阵地,依托麻袋构筑的临时胸墙和简易战壕,誓死阻击日军的反复进攻。
三、血肉筑就的铜墙铁壁
4月27日拂晓,日军集中36门重炮对禹王山进行饱和式炮击。持续一小时的轰炸将主峰削低1.4米,地表工事几乎全毁。随后,日军第5师团第21联队在12辆坦克掩护下发起集团冲锋。陈大川指挥部队待日军进入300米射程后,突然以迫击炮和集束手榴弹还击,炸瘫坦克3辆。当日军步兵逼近阵地时,他亲率预备队跃出战壕,白刃杀敌。
战至中午,日军突破左翼防线,陈大川腹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据幸存士兵回忆:“代理团长腹部中弹血流不止,还在用绑腿布裹着继续指挥。”在他的激励下,1078团官兵以血肉之躯反复争夺阵地,一日之内击退日军7次冲锋。至黄昏时分,全团仅存300余人,但禹王山主峰仍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
是夜,陈大川在临时包扎所口述遗书:“吾本黔人,今以滇军身份战死疆场,无憾矣。望妻儿勿悲,代吾侍奉高堂,待驱日寇,方是归期。”凌晨时分,日军趁夜偷袭,陈大川率残部与敌肉搏,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四、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
禹王山阻击战(4月22日- 5月18日)是徐州会战的关键转折点。陈大川所在的1078团与滇军其他部队一道,以伤亡 1372人的代价(占全师伤亡总数的32%),牵制日军精锐师团达27天,为第五战区数十万主力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日军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滇军‘南蛮兵’在禹王山的抵抗超出预期,其顽强程度令人胆寒。”
此役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中国军队成功完成战略转移,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两个月的准备时间;日军虽占领徐州,却错过了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时机,被迫转入长期消耗战。陈大川与1078团的牺牲,正如第60军军长卢汉所言:“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台儿庄大捷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五、热血铸丰碑英灵长存
陈大川牺牲后,国民政府追授其陆军上校军衔,并将其遗体护送回兴义安葬。贵州地方志《兴义人物志》详细记载其事迹,并收录了阵亡通知书的影印件。禹王山抗日纪念馆内,1078 团的防御区域被完整标注,陈大川的名字与数千阵亡将士一同铭刻于纪念碑上。
2015年,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在校史中特别纪念陈大川,称其“率领全团官兵坚守禹王山阵地,与日寇激战三昼夜,英勇牺牲”。每年清明,邳州禹王山小学的师生都会来到纪念碑前,朗诵陈大川的遗书,传承“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精神。
从兴义乌沙到邳州禹王山下,陈大川以他35岁的短暂人生,完整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精神,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正如禹王山纪念馆楹联所书:“血肉筑长城,禹王山上留忠骨;英灵昭日月,台儿庄外铸丰碑。”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段流常 )
位于江苏邳州市戴庄镇的禹王山,据说因大禹在这里治过水,后人在这里修筑禹王庙来纪念当年大禹治水造福人民的功绩而得名。2014年,经上级批准,邳州市对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建了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公园,有战壕遗址、纪念广场、纪念馆、纪念亭、等纪念设施。
禹王山抗日纪念公园
今天,我们看到碑馆合一的三层半掩体建筑,庄重朴实,就像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捍卫家园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这座海拔才120多米的小山,在洪水滔天的上古时期和日寇入侵的近代史上,都曾是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抗击侵略的精神高地。雄伟的建筑下面,是1938年4月被日军炮火削低了2米的山头,和死战捍卫家国洒下殷红鲜血的中华儿女。其中就有来自兴义的国民革命军(滇军)第60军182师1078团代理团长陈大川。
一、耕读之家的数学奇才
1903年,陈大川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县乌沙乡的一个耕读之家。少年时期就读于兴义高等小学,以诚实勤俭、成绩优异闻名乡里。1920年代,他考入昆明成德中学,展现出非凡的数学天赋,甚至能解析大学课程,担任校“数学研究会”指导员。因其数学特长,毕业时成都高等师范破例允许贵州籍学生报考,但陈大川毅然选择投笔从戎,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读书。
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曾就读过昆明陆军讲武堂。在讲武堂期间,陈大川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尤其擅长山地作战战术。1926年毕业后,他从排长起步,历任连长、营长,凭借实战经验和理论素养,逐步成为滇军基层军官中的佼佼者。1932年,他再次进入陆军步兵学校深造,专攻步兵战术与指挥,为日后的战场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大川所在的滇军第60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他被任命为第182师第1078团第3营营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
二、临危受命的顽强阻击
1938年4月,徐州会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刚在台儿庄吃了败仗。从3月23日,到4月7日,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部在台儿庄歼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气急败坏的日军,正疯狂组织反攻。日军板垣、矶谷两个机械化师团企图经禹王山一带会师台儿庄,切断陇海铁路,直取徐州。
滇军第60 军奉命驰援,于4月21日抵达台儿庄东南的禹王山防线。禹王山海拔126米,是控制运河、屏障徐州的战略要地,也是日军机械化部队南下的必经之路。
4月22日,滇军先头部队在陈瓦房与日军遭遇,拉开了禹王山阻击战序幕。陈大川所在的1078团部署于禹王山主峰东侧,负责阻击日军第5师团进攻。此时的1078团面临三重困境:一是装备悬殊,滇军仅有法式钢盔和比利时造步枪,而日军拥有飞机、坦克和重炮;二是地形不利,禹王山系碎岩石结构,难以构筑坚固工事;三是兵力不足,全团经连日苦战已伤亡过半。
4月26日凌晨,1078团团长董文英在前线指挥时遭日军炮火击中头部殉国。危急时刻,陈大川临危受命代理团长。根据《第60 军战斗详报》记载,他在接任时向全团官兵立下誓言:“董团长血洒禹王山,我陈大川必以死报国!”随即调整部署,将剩余兵力收缩至主峰核心阵地,依托麻袋构筑的临时胸墙和简易战壕,誓死阻击日军的反复进攻。
三、血肉筑就的铜墙铁壁
4月27日拂晓,日军集中36门重炮对禹王山进行饱和式炮击。持续一小时的轰炸将主峰削低1.4米,地表工事几乎全毁。随后,日军第5师团第21联队在12辆坦克掩护下发起集团冲锋。陈大川指挥部队待日军进入300米射程后,突然以迫击炮和集束手榴弹还击,炸瘫坦克3辆。当日军步兵逼近阵地时,他亲率预备队跃出战壕,白刃杀敌。
战至中午,日军突破左翼防线,陈大川腹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据幸存士兵回忆:“代理团长腹部中弹血流不止,还在用绑腿布裹着继续指挥。”在他的激励下,1078团官兵以血肉之躯反复争夺阵地,一日之内击退日军7次冲锋。至黄昏时分,全团仅存300余人,但禹王山主峰仍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
是夜,陈大川在临时包扎所口述遗书:“吾本黔人,今以滇军身份战死疆场,无憾矣。望妻儿勿悲,代吾侍奉高堂,待驱日寇,方是归期。”凌晨时分,日军趁夜偷袭,陈大川率残部与敌肉搏,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四、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
禹王山阻击战(4月22日- 5月18日)是徐州会战的关键转折点。陈大川所在的1078团与滇军其他部队一道,以伤亡 1372人的代价(占全师伤亡总数的32%),牵制日军精锐师团达27天,为第五战区数十万主力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日军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滇军‘南蛮兵’在禹王山的抵抗超出预期,其顽强程度令人胆寒。”
此役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中国军队成功完成战略转移,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两个月的准备时间;日军虽占领徐州,却错过了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时机,被迫转入长期消耗战。陈大川与1078团的牺牲,正如第60军军长卢汉所言:“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台儿庄大捷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五、热血铸丰碑英灵长存
陈大川牺牲后,国民政府追授其陆军上校军衔,并将其遗体护送回兴义安葬。贵州地方志《兴义人物志》详细记载其事迹,并收录了阵亡通知书的影印件。禹王山抗日纪念馆内,1078 团的防御区域被完整标注,陈大川的名字与数千阵亡将士一同铭刻于纪念碑上。
2015年,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在校史中特别纪念陈大川,称其“率领全团官兵坚守禹王山阵地,与日寇激战三昼夜,英勇牺牲”。每年清明,邳州禹王山小学的师生都会来到纪念碑前,朗诵陈大川的遗书,传承“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精神。
从兴义乌沙到邳州禹王山下,陈大川以他35岁的短暂人生,完整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精神,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正如禹王山纪念馆楹联所书:“血肉筑长城,禹王山上留忠骨;英灵昭日月,台儿庄外铸丰碑。”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段流常 )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