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题材小说是自带光芒的
——长篇历史小说《长征十日》新书发行会发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黔西南州和平解放75周年,李泽文长篇历史小说《长征十日》出版发行,在美丽富饶,人文厚重的威舍镇红军村举行新书发行会,正逢其时,意义重大,可喜可贺!
李泽文同志是黔西南州晴隆县土生土长的老牌作家,一生扎根基层,是黔西南这片神奇的土地滋养了他,成就了他。他一生致力于历史题材的创作,著述颇丰,大约有三百余万字。
我与李泽文是知交,同处一个区域,处于一个时代,在文学的道路上互相鼓励的互相支持,志同道合,既是作家,又是史志人,我们虽然没有在一起共事过,但人生的轨迹几乎吻合,都干过团县委干部,宣传部干部,文联领导,当过县作协主席,史志办主任。他出生早我几年,我一直在追赶他的脚步,他于前年在县史志办主任任上退休,而我还在史志办的岗上煎熬。
李泽文同志是我认识的作家中比较勤奋,善于思考的作家,也是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他的勤奋除了主编晴隆党史,地方志外,在文学创作上,拥有已经出版的三个长篇历史小说《黎明关》《米鲁传奇》《长红十日》,和中篇小说集《空白》外,据我所了解的,还有中短篇小说《泡桐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安南呼叫》《冰之恋》《C区》和电视剧本《路桥风云》,这其中尤其以中篇小说《泡桐花》所为之人道。这些作品都是经过我手,在《二十四道拐》县刊上刊发的。所以我比别人多一些了解他。
我们的根都在黔西南,在晴隆。我们都受过这块土地的恩惠。从晴隆题材来说,有李泽文的长篇小说《米鲁传奇》、张国华的长篇小说《二十四道拐》、戴时昌的报告文学《姜仕坤》、王光能的报告文学《阿妹戚托》、牧之的长诗《姜仕坤》、还有拍成电影的《幸存日》、拍成电视连续剧的《二十四道拐》等。黔西南虽是建国以后全国最年轻的30个自治州之一,它自古以来可谓人杰地灵,文教遐宣。境内岩溶发育强烈,洞天石府,峰峦成林。有被誉为“天沟地缝”的马岭河峡谷,磅礴郁津的万峰林景区。有“大地之母”的双乳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安龙荷都,有举世闻名的“史迪威”经典路段晴隆二十四道拐。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邓子龙在晴隆期间,留下了“欲飞”摩崖石刻,为西南之最。倡建“莫忘亭”,留下了“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因公苦,因私苦,苦中作乐,再打四两酒来”的千古名联,传为佳话。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西南的百年足迹。有晚清名臣张之洞十一岁于安龙作下了《半山亭记》而传为美谈。有张凌翔、马河图领导的白旗义军盘距西南达十四年之久,撼动清廷的《皇舆全览图》的悲壮之举,这些都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现代史上,更值得一提的是红军长征在黔西南据三城,过七县,旋即抢渡金沙江,后走出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包围圈,留下了革命火种的历史渊薮。到现在,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的“贵州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谱写了一曲浑宏的时代赞歌。
长征,被公认为是人类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由此来说,“长征”题材小说是自带光芒的。
红军主力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于1935年4月16日分别从紫云、镇宁等地进入黔西南,于4月26日出黔西南进入云南。红军这十日正是踏过黔西南这块长210公里,宽177公里的土地,行程1004公里。长征十日,无疑已成为“长征史诗”中的一部分。
黔西南作家李泽文费心劳力深入采访,在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掌握人文资料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长征十日》,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描写了发生在黔西南境内大小战斗十多起,大胆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再现了世纪伟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黔西南境内的运筹帷幄,与蒋介石、陈诚、顾祝同等人的斗智斗勇,再现了如彭德怀、林彪、聂荣臻等开国元帅、陈赓开国大将、张爱萍、王平、赖传珠、陈伯均、杨勇等开国上将在黔西南指挥大小战斗场景的历史风采,以红三军团、红一军团为主线,全景展示了黔西南的风俗、文化。故事生动,史料真实,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
《长征十日》的出版诞生是很不容易的,它自2019年完成初稿,然后在《黔西南日报》连载,原本预计在2021年出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但送中央和省审核,却颇费周折,一审就是数年,正因为其面世不易,却更显珍贵。首先《长征十日》与以往的历史题材的小说不同,它由于受特珠历史,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它的创作手法必须避开常规的思维,现成的经验。在这方面,作家李泽文凭借较深的文学功底,处理得相当老练。用章回体,一则故事紧凑,张弛有度。二是人物出场,事件发展泾渭分明。整部小说文字简练如行云流水,布局合理,主题集中而又不旁逸斜出。其次,小说里的人物已是大众熟悉的人物,例如朱、毛、周、彭、邓以及蒋,顾(祝同)陈(诚)。这些是公众形象,作者不再作过多笔墨刻化,只是在事件上按人物身份,出场顺序及所处地理环境讲该讲的话,做该做的事,却也相得益彰,凸现了人物艺术特色。第三,小说的事件虽是发生在贵州黔西南的十日,却引出蒋毛两大阵营及,云、贵、川等诸多人物出场,以人物和事件为主线,展现了红军长征在黔西南十日前后,虽历尽艰难而又豪迈的大无畏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之,《长征十日》 把革命的宏大主题和普通的革命者的情感变化交织在一起,反映一个民族的苦难和抗争之路。揭示了长征在转折时期把斗争精神和人道主义等精神相融的史诗品质。作者对历史的重新观望、叙述,包括对历史事实的把握,包括对党史研究的新成果的有机交织,都是值得肯定的。拓宽了小说的视野。
《长征十日》以小说形式填补我国长征党史的空白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作者继《米鲁传奇》之后,另一部以黔西南题材呕心沥血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对黔西南丰富的人文、风俗、民俗的描写,必将对宣传人文晴隆产生良好的影响,也必将对宣传人文黔西南产生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虽未过晴隆,晴隆人李泽文同志却用手中的笔创作了《长征十日》这部小说,也为晴隆这座山城弥补了缺憾,不失为一段佳话。
【作者简介】王光伦(笔名王子豪),晴隆县县史志办主任,三级调研员。晴隆县作协主席,黔西南州作协副主席,黔西南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作家《山花》《文艺报》《贵州作家》《花溪文学》等。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王光伦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长征”题材小说是自带光芒的
——长篇历史小说《长征十日》新书发行会发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黔西南州和平解放75周年,李泽文长篇历史小说《长征十日》出版发行,在美丽富饶,人文厚重的威舍镇红军村举行新书发行会,正逢其时,意义重大,可喜可贺!
李泽文同志是黔西南州晴隆县土生土长的老牌作家,一生扎根基层,是黔西南这片神奇的土地滋养了他,成就了他。他一生致力于历史题材的创作,著述颇丰,大约有三百余万字。
我与李泽文是知交,同处一个区域,处于一个时代,在文学的道路上互相鼓励的互相支持,志同道合,既是作家,又是史志人,我们虽然没有在一起共事过,但人生的轨迹几乎吻合,都干过团县委干部,宣传部干部,文联领导,当过县作协主席,史志办主任。他出生早我几年,我一直在追赶他的脚步,他于前年在县史志办主任任上退休,而我还在史志办的岗上煎熬。
李泽文同志是我认识的作家中比较勤奋,善于思考的作家,也是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他的勤奋除了主编晴隆党史,地方志外,在文学创作上,拥有已经出版的三个长篇历史小说《黎明关》《米鲁传奇》《长红十日》,和中篇小说集《空白》外,据我所了解的,还有中短篇小说《泡桐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安南呼叫》《冰之恋》《C区》和电视剧本《路桥风云》,这其中尤其以中篇小说《泡桐花》所为之人道。这些作品都是经过我手,在《二十四道拐》县刊上刊发的。所以我比别人多一些了解他。
我们的根都在黔西南,在晴隆。我们都受过这块土地的恩惠。从晴隆题材来说,有李泽文的长篇小说《米鲁传奇》、张国华的长篇小说《二十四道拐》、戴时昌的报告文学《姜仕坤》、王光能的报告文学《阿妹戚托》、牧之的长诗《姜仕坤》、还有拍成电影的《幸存日》、拍成电视连续剧的《二十四道拐》等。黔西南虽是建国以后全国最年轻的30个自治州之一,它自古以来可谓人杰地灵,文教遐宣。境内岩溶发育强烈,洞天石府,峰峦成林。有被誉为“天沟地缝”的马岭河峡谷,磅礴郁津的万峰林景区。有“大地之母”的双乳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安龙荷都,有举世闻名的“史迪威”经典路段晴隆二十四道拐。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邓子龙在晴隆期间,留下了“欲飞”摩崖石刻,为西南之最。倡建“莫忘亭”,留下了“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因公苦,因私苦,苦中作乐,再打四两酒来”的千古名联,传为佳话。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西南的百年足迹。有晚清名臣张之洞十一岁于安龙作下了《半山亭记》而传为美谈。有张凌翔、马河图领导的白旗义军盘距西南达十四年之久,撼动清廷的《皇舆全览图》的悲壮之举,这些都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现代史上,更值得一提的是红军长征在黔西南据三城,过七县,旋即抢渡金沙江,后走出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包围圈,留下了革命火种的历史渊薮。到现在,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的“贵州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谱写了一曲浑宏的时代赞歌。
长征,被公认为是人类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由此来说,“长征”题材小说是自带光芒的。
红军主力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于1935年4月16日分别从紫云、镇宁等地进入黔西南,于4月26日出黔西南进入云南。红军这十日正是踏过黔西南这块长210公里,宽177公里的土地,行程1004公里。长征十日,无疑已成为“长征史诗”中的一部分。
黔西南作家李泽文费心劳力深入采访,在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掌握人文资料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长征十日》,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描写了发生在黔西南境内大小战斗十多起,大胆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再现了世纪伟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黔西南境内的运筹帷幄,与蒋介石、陈诚、顾祝同等人的斗智斗勇,再现了如彭德怀、林彪、聂荣臻等开国元帅、陈赓开国大将、张爱萍、王平、赖传珠、陈伯均、杨勇等开国上将在黔西南指挥大小战斗场景的历史风采,以红三军团、红一军团为主线,全景展示了黔西南的风俗、文化。故事生动,史料真实,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
《长征十日》的出版诞生是很不容易的,它自2019年完成初稿,然后在《黔西南日报》连载,原本预计在2021年出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但送中央和省审核,却颇费周折,一审就是数年,正因为其面世不易,却更显珍贵。首先《长征十日》与以往的历史题材的小说不同,它由于受特珠历史,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它的创作手法必须避开常规的思维,现成的经验。在这方面,作家李泽文凭借较深的文学功底,处理得相当老练。用章回体,一则故事紧凑,张弛有度。二是人物出场,事件发展泾渭分明。整部小说文字简练如行云流水,布局合理,主题集中而又不旁逸斜出。其次,小说里的人物已是大众熟悉的人物,例如朱、毛、周、彭、邓以及蒋,顾(祝同)陈(诚)。这些是公众形象,作者不再作过多笔墨刻化,只是在事件上按人物身份,出场顺序及所处地理环境讲该讲的话,做该做的事,却也相得益彰,凸现了人物艺术特色。第三,小说的事件虽是发生在贵州黔西南的十日,却引出蒋毛两大阵营及,云、贵、川等诸多人物出场,以人物和事件为主线,展现了红军长征在黔西南十日前后,虽历尽艰难而又豪迈的大无畏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之,《长征十日》 把革命的宏大主题和普通的革命者的情感变化交织在一起,反映一个民族的苦难和抗争之路。揭示了长征在转折时期把斗争精神和人道主义等精神相融的史诗品质。作者对历史的重新观望、叙述,包括对历史事实的把握,包括对党史研究的新成果的有机交织,都是值得肯定的。拓宽了小说的视野。
《长征十日》以小说形式填补我国长征党史的空白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作者继《米鲁传奇》之后,另一部以黔西南题材呕心沥血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对黔西南丰富的人文、风俗、民俗的描写,必将对宣传人文晴隆产生良好的影响,也必将对宣传人文黔西南产生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虽未过晴隆,晴隆人李泽文同志却用手中的笔创作了《长征十日》这部小说,也为晴隆这座山城弥补了缺憾,不失为一段佳话。
【作者简介】王光伦(笔名王子豪),晴隆县县史志办主任,三级调研员。晴隆县作协主席,黔西南州作协副主席,黔西南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作家《山花》《文艺报》《贵州作家》《花溪文学》等。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王光伦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