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文化从边荒的崛起(节选)‖熊洪斌

文化从边荒的崛起(节选)‖熊洪斌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熊洪斌 | 2024-07-03 17:11    [原创]

……

所有成功书院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地域性、个别差异性,包括种种偶然性和特殊的因素。 兴义笔山书院就是一个特例。 

第四所笔山书院,是重新择地在土城北老鹳坟大举兴建的。具体情况该书资料可靠,叙述清楚,以备读者参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兴义笔山书院,在由旧式书院走向新式学堂的过程中,实现了蝶变。一个县级的教育机构,除了秉承传统书院的基本精神,尊师重教,重金高位礼聘贤达来院掌教,又与时俱进,放开接受新学,培养造就了一代英才俊彦,一时之间,声名鹊起,远播省内外,后来居上,竟成贵州著名书院。造就了兴义人好学勤学的好名声,一直影响至今。 这所书院已然超出了一般学校的职能。它是人才摇篮,又是地方豪绅势力和文化阶层的纽带,终至成为民国贵州军政第一集团“兴义系”的滥觞之所。而这一切,都与下五屯刘氏家族的崛起和作为紧密相关。

前些年,我就刘氏家族发家史讲了四句话。一曰经济发家,二曰军事强家,三曰政治保障,四曰文化崛起。大致上概括了这个家族的百年奋斗史。其间筚路蓝缕,战火铁血,巧取豪夺,横行霸道,而又能华丽转身,大兴文教。从刘燕山到刘官礼再到刘显世,几代人在文明与野蛮的痛苦博杀和复杂纠缠中,成就了一时辉煌。其中刘官礼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出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时,逝世于辛亥革命前夜,是一个时代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刘官礼是第四所笔山书院的倡建者和主持人,这所书院的成就,与他紧密相关。 

通观笔山书院之所以成功,这里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以便抛砖引玉。 

首先是时运。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遇到李鸿章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而笔山书院在此间得以因緣时会。传统书院奉行的旧学遭到了新学的冲击。所谓旧学,在新学看来,主要是烦琐的汉学与空疏的宋学,顽固而陈腐,不切世用。所谓新学,则包含了明末以来顾、黄、王倡导的实学与东渐而来的西学。笔山书院得新学风气之先。 

其次是人和。有些看似偶然的人物与事功,一旦联系起来,其中一些带规律性道理就可以不言而喻。从兴义府走出一个张之洞与从朝廷贬回黔省的李端棻声气相投,李端棻又招梁启超为堂妹婿。新派人物贵州学政严修礼聘硕儒绥阳雷廷珍为经世学堂山长,刘官礼又礼聘雷廷珍为笔山书院山长,雷山长受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掌两湖书院,举荐姚华来长笔山书院,从姚华而来的熊范舆成了下五屯的亲家,其胞弟又娶了姚 华之妹,安龙庄南华亦为刘氏亲家。下五屯、景家屯,泥凼风波湾,兴 义刘、王、何,革里窦氏……人脉蒂结,抱成一团。笔山书院是他们研学议论,商量大事小情之所。其三是地利。兴义背靠滇、桂,远离省城,山河阻隔。王文华堂长在笔山书院兴办体育学会,大举操练兵马,凝结军事力量,准备响应辛亥革命,这些实情,省巡抚或有风闻,但未必在意。如果省县两地相近,刘显世率领的500徒手兵,便没有空间和机会在芦荻哨“易帜”,从而问鼎贵州军政。主政黔省却长期依托于云南军阀,成背靠之势。 

笔山书院,从乾隆十一年(1746)在黄草坝水井坡麓草创,历经东门外吉安会馆,老城街文昌宫,土城北老鹳坟,到于今,正待全面恢复重建的第五所笔山书院,已然历时274年,就象一盞漫漫长夜里摇曳明灭的灯,忽暗忽明,若隐若现。一边是鼓角争鸣的血腥战场,硝烟弥漫;一边是清静幽雅的梨花院落,书声琅琅。曾经是山高路险野水深谷,榛莽乱草埋落日,现而今两江潮涌四通八达,飞机越高桥,展翼托朝阳……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来源 ‖ 熊洪斌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二十四道拐”的独家记忆‖文森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文化从边荒的崛起(节选)‖熊洪斌

文化从边荒的崛起(节选)‖熊洪斌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熊洪斌 | 2024-07-03 17:11    [原创]

……

所有成功书院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地域性、个别差异性,包括种种偶然性和特殊的因素。 兴义笔山书院就是一个特例。 

第四所笔山书院,是重新择地在土城北老鹳坟大举兴建的。具体情况该书资料可靠,叙述清楚,以备读者参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兴义笔山书院,在由旧式书院走向新式学堂的过程中,实现了蝶变。一个县级的教育机构,除了秉承传统书院的基本精神,尊师重教,重金高位礼聘贤达来院掌教,又与时俱进,放开接受新学,培养造就了一代英才俊彦,一时之间,声名鹊起,远播省内外,后来居上,竟成贵州著名书院。造就了兴义人好学勤学的好名声,一直影响至今。 这所书院已然超出了一般学校的职能。它是人才摇篮,又是地方豪绅势力和文化阶层的纽带,终至成为民国贵州军政第一集团“兴义系”的滥觞之所。而这一切,都与下五屯刘氏家族的崛起和作为紧密相关。

前些年,我就刘氏家族发家史讲了四句话。一曰经济发家,二曰军事强家,三曰政治保障,四曰文化崛起。大致上概括了这个家族的百年奋斗史。其间筚路蓝缕,战火铁血,巧取豪夺,横行霸道,而又能华丽转身,大兴文教。从刘燕山到刘官礼再到刘显世,几代人在文明与野蛮的痛苦博杀和复杂纠缠中,成就了一时辉煌。其中刘官礼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出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时,逝世于辛亥革命前夜,是一个时代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刘官礼是第四所笔山书院的倡建者和主持人,这所书院的成就,与他紧密相关。 

通观笔山书院之所以成功,这里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以便抛砖引玉。 

首先是时运。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遇到李鸿章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而笔山书院在此间得以因緣时会。传统书院奉行的旧学遭到了新学的冲击。所谓旧学,在新学看来,主要是烦琐的汉学与空疏的宋学,顽固而陈腐,不切世用。所谓新学,则包含了明末以来顾、黄、王倡导的实学与东渐而来的西学。笔山书院得新学风气之先。 

其次是人和。有些看似偶然的人物与事功,一旦联系起来,其中一些带规律性道理就可以不言而喻。从兴义府走出一个张之洞与从朝廷贬回黔省的李端棻声气相投,李端棻又招梁启超为堂妹婿。新派人物贵州学政严修礼聘硕儒绥阳雷廷珍为经世学堂山长,刘官礼又礼聘雷廷珍为笔山书院山长,雷山长受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掌两湖书院,举荐姚华来长笔山书院,从姚华而来的熊范舆成了下五屯的亲家,其胞弟又娶了姚 华之妹,安龙庄南华亦为刘氏亲家。下五屯、景家屯,泥凼风波湾,兴 义刘、王、何,革里窦氏……人脉蒂结,抱成一团。笔山书院是他们研学议论,商量大事小情之所。其三是地利。兴义背靠滇、桂,远离省城,山河阻隔。王文华堂长在笔山书院兴办体育学会,大举操练兵马,凝结军事力量,准备响应辛亥革命,这些实情,省巡抚或有风闻,但未必在意。如果省县两地相近,刘显世率领的500徒手兵,便没有空间和机会在芦荻哨“易帜”,从而问鼎贵州军政。主政黔省却长期依托于云南军阀,成背靠之势。 

笔山书院,从乾隆十一年(1746)在黄草坝水井坡麓草创,历经东门外吉安会馆,老城街文昌宫,土城北老鹳坟,到于今,正待全面恢复重建的第五所笔山书院,已然历时274年,就象一盞漫漫长夜里摇曳明灭的灯,忽暗忽明,若隐若现。一边是鼓角争鸣的血腥战场,硝烟弥漫;一边是清静幽雅的梨花院落,书声琅琅。曾经是山高路险野水深谷,榛莽乱草埋落日,现而今两江潮涌四通八达,飞机越高桥,展翼托朝阳……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来源 ‖ 熊洪斌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二十四道拐”的独家记忆‖文森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