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散文 >
  • 明德修身 止于至善

明德修身 止于至善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一加文化 | 2022-02-27 09:28    [原创]

虎年初一始读《大学》,正月十五阅毕,正值元宵佳节,心得概言为:明德修身,止于至善。《大学》一书,源于《周易》,成于孔子,传于曾子,弘于程朱,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广泛,至于现代而长盛不衰。


1645925207823003011.jpg


首说源于《周易》。据南怀瑾先生研究,《大学》的思想精神源自于《周易》“乾卦”的九五爻。《周易·乾卦》九五爻道:“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个“大人”至关重要。在《周易·文言》中孔子解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然后又进一步阐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大学》的思想精髓即是源自于此。我国古代学制,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节、射御、书数等内容;十五岁入“大学”,深入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等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因此,朱熹概定:“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个“大人”即是“乾卦”九五爻的“大人”。金景芳先生认为:“九五德高位亦高,刚健中正纯粹,已进入圣人的境界”,“他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可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拍”。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讲,“大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打个比方,就等于基督的上帝,佛教的如来,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神仙,是知天命、天人合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而儒家学说倡导,人人都能做尧舜,人人都能做圣人,人人都能做“大人”。时至1958年,毛泽东主席还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可见“大人”观念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次说成于孔子,传于曾子,弘于程朱,流于后世。《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其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地位突出,唐代韩愈等人强调《大学》是与《孟子》同样重要的“经书”,在宋代更得到高度重视,连皇帝也会在科举之后把《大学》赐予状元。宋代儒家学者就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列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程颐讲:“《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认为这是孔子的真传,入门读物,必读经典。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时,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进一步指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文句有错乱,就把它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经”为孔子原话,由孔子得道真传弟子曾子记录,是《大学》的基本观点;“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与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就是朱熹编定的《大学》,其经典地位至此被彻底奠定。程颐和朱熹的理学思想被称为“程朱理学”,传承于“思孟学派”(子思、孟子)的心性儒学。程颐重理,朱熹创造性地发展了程颐的理论,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到了元代,元仁宗于1313年发布命令,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主课,以朱熹集注为官方解释。这样“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朱熹对《大学》非常重视,他说:“我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先须通此, 方可读书。”明代王阳明对《大学》尤为重视,他的第一本出版著作就是《大学古本旁释》,他的弟子钱德洪就曾说:“吾师阳明生平时论学,未尝立一言,惟揭《大学》宗旨,以指示人心。” 其“致良知”、“诚意”等核心思想就是脱胎于《大学》。清代曾国藩则认为:“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影响颇大,在近些年掀起的“国学热”中,也正热在其中。

再说明德修身、止于至善。《大学》“经”篇一章,205字;“传”篇十章,1546字。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其要旨为“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朱熹认为“亲民”即“新民”,意为“使民革新”)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儒家“修己以安民”的内在修养与行为规范,成为君子追求实现“内圣外王”的主要途径和根本方法。“内圣”即“内求于己”,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通过“内圣”而实现素质提升,始终坚持“君子日新其德”,致力践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外王”即“外用于世”,就是“八条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外王”而实现止于至善。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一思想就是源自《大学》,是“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大学》中明确要求:“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通过明德修身,固立根本,日新其德,从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三纲领”实际上只是一纲领,就是“明明德”;“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由此可见:明德是根,新民是径,止于至善是果,而明德修身最为重要。


1645925224875043183.jpg


我们弄清了《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之后,再来对照中央“打虎”“拍蝇”的通报,心中自然明白其中道理。比如2021年12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的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王富玉最为抢眼,受贿超4.3亿,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等。据中纪委通报,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2人、厅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在这些典型案例中,不管是“大老虎”也好,“小苍蝇”也罢,都是背弃初心,忘却使命,失德失范,利欲熏心,既无“私德”,更无“公德”,根本没有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线,人模鬼样,罪恶深重,罪大恶极,最后自绝于人民,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更何言明德修身!孔子曾经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今天,我们再读《大学》,研行“大学之道”,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著名的“横渠四句”,准确道出了“大人之学”的使命担当和清晰文脉,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并终身学行。


《大学》中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哲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7、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9、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10、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喜明君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燕子
  •   返回
  •  下一篇:潘希潼​‖《手捧书卷,漫步辞林》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散文 >
  • 明德修身 止于至善

明德修身 止于至善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一加文化 | 2022-02-27 09:28    [原创]

虎年初一始读《大学》,正月十五阅毕,正值元宵佳节,心得概言为:明德修身,止于至善。《大学》一书,源于《周易》,成于孔子,传于曾子,弘于程朱,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广泛,至于现代而长盛不衰。


1645925207823003011.jpg


首说源于《周易》。据南怀瑾先生研究,《大学》的思想精神源自于《周易》“乾卦”的九五爻。《周易·乾卦》九五爻道:“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个“大人”至关重要。在《周易·文言》中孔子解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然后又进一步阐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大学》的思想精髓即是源自于此。我国古代学制,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节、射御、书数等内容;十五岁入“大学”,深入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等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因此,朱熹概定:“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个“大人”即是“乾卦”九五爻的“大人”。金景芳先生认为:“九五德高位亦高,刚健中正纯粹,已进入圣人的境界”,“他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可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拍”。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讲,“大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打个比方,就等于基督的上帝,佛教的如来,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神仙,是知天命、天人合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而儒家学说倡导,人人都能做尧舜,人人都能做圣人,人人都能做“大人”。时至1958年,毛泽东主席还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可见“大人”观念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次说成于孔子,传于曾子,弘于程朱,流于后世。《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其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地位突出,唐代韩愈等人强调《大学》是与《孟子》同样重要的“经书”,在宋代更得到高度重视,连皇帝也会在科举之后把《大学》赐予状元。宋代儒家学者就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列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程颐讲:“《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认为这是孔子的真传,入门读物,必读经典。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时,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进一步指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文句有错乱,就把它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经”为孔子原话,由孔子得道真传弟子曾子记录,是《大学》的基本观点;“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与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就是朱熹编定的《大学》,其经典地位至此被彻底奠定。程颐和朱熹的理学思想被称为“程朱理学”,传承于“思孟学派”(子思、孟子)的心性儒学。程颐重理,朱熹创造性地发展了程颐的理论,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到了元代,元仁宗于1313年发布命令,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主课,以朱熹集注为官方解释。这样“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朱熹对《大学》非常重视,他说:“我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先须通此, 方可读书。”明代王阳明对《大学》尤为重视,他的第一本出版著作就是《大学古本旁释》,他的弟子钱德洪就曾说:“吾师阳明生平时论学,未尝立一言,惟揭《大学》宗旨,以指示人心。” 其“致良知”、“诚意”等核心思想就是脱胎于《大学》。清代曾国藩则认为:“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影响颇大,在近些年掀起的“国学热”中,也正热在其中。

再说明德修身、止于至善。《大学》“经”篇一章,205字;“传”篇十章,1546字。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其要旨为“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朱熹认为“亲民”即“新民”,意为“使民革新”)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儒家“修己以安民”的内在修养与行为规范,成为君子追求实现“内圣外王”的主要途径和根本方法。“内圣”即“内求于己”,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通过“内圣”而实现素质提升,始终坚持“君子日新其德”,致力践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外王”即“外用于世”,就是“八条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外王”而实现止于至善。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一思想就是源自《大学》,是“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大学》中明确要求:“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通过明德修身,固立根本,日新其德,从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三纲领”实际上只是一纲领,就是“明明德”;“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由此可见:明德是根,新民是径,止于至善是果,而明德修身最为重要。


1645925224875043183.jpg


我们弄清了《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之后,再来对照中央“打虎”“拍蝇”的通报,心中自然明白其中道理。比如2021年12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的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王富玉最为抢眼,受贿超4.3亿,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等。据中纪委通报,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2人、厅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在这些典型案例中,不管是“大老虎”也好,“小苍蝇”也罢,都是背弃初心,忘却使命,失德失范,利欲熏心,既无“私德”,更无“公德”,根本没有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线,人模鬼样,罪恶深重,罪大恶极,最后自绝于人民,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更何言明德修身!孔子曾经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今天,我们再读《大学》,研行“大学之道”,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著名的“横渠四句”,准确道出了“大人之学”的使命担当和清晰文脉,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并终身学行。


《大学》中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哲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7、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9、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10、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喜明君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燕子
  •   返回
  •  下一篇:潘希潼​‖《手捧书卷,漫步辞林》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