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纪实 >
  • 传统插花公益使者——王祖红

传统插花公益使者——王祖红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花店花艺专刊 | 2022-01-06 11:15    [转载]

在贵州省兴仁市,王祖红经营的天雨花卉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不仅是因为花店时尚精美,在当地脱颖而出,也因为王祖红本人的品牌效应:出身于大山的她,从来就没有忘记回馈家乡:资助贫困家庭、义务推广传统插花,多年奔走,她已经把自己热爱的花草事业和公益事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山花野草是穷极一生的热爱

王祖红出生于贵州省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从小打猪草,放牛,“每次背着背篓出门,回来总要割一些自己喜欢的花草插到房间角落”。2002年,她从林业学校毕业,因为没有工作分配,她直奔鲜花之乡斗南的花店打工。


微信图片_20220106104447.jpg


在这一年里,她抱着给自己干的心态,吃苦耐劳,积累了不少经验。2003年,从爸爸那里借了6800块,她回到家乡兴义市开起了花店。“那时的鲜花消费市场很小,网络也不发达,业务的发展全靠我到处跑——看到哪里在装修,直奔装修场地,问装修师傅有没有老板的电话,一个个去推销。”还有就是晚上抱着包好的玫瑰花,到所有的夜场去卖,日积月累,客户越来越多。“虽然很累,但也很快乐”王祖红说。后来她把花店搬到了兴仁市,是一个比较繁华的中心位置,品牌效应更加突出。

刚开始学花艺,王祖红主要是通过书籍,也会到昆明的尚义街花市上去观摩。后来她参加了上海国际花卉展,尤其是从2014年起,连续参加了中国花卉零售业交流会,“一下子增长了见识,知道外面的大城市花店都在卖什么,也知道我们的产品要怎么样提升,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王祖红说,从此她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学习,每次学习归来就会整改店面和产品。“还记得2016年外出学习,认识了一位东莞的同学,他是做软装的,给了我很多软装图片,我回来后就把花店的软装部分加上了,花店变得更加生活化,也更有艺术感。”王祖红说。


微信图片_20220106104440.jpg


通过订阅《中国花卉报》,她也了解到全国各地的花市信息。“因为我们的绿植销售量还不错,我索性自己跑到广州进货,降低了进货成本,提高了利润。”

在兴仁市,天雨花卉的品牌逐渐脱颖而出,因为产品和货源充足,团队技术专业,售后服务也很用心,每一个顾客反馈来的花草养护问题都会认真解答,在2016年,花店的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一两百万元。


醉心传统插花 热心公益事业

2015年,王祖红在广州进货时,经过一个公园,看到中国传统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超的公开讲座,“第一次看到传统插花,感觉非常有诗情画意,那种线条的美、意境的美,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在山上打柴时看到的那些树和枝条,让我一下子回到小时候心无杂念的状态。”王祖红说。


微信图片_20220106104525.jpg


微信图片_20220106104533.jpg


就这样,她认识了张超老师,开始每年到北京跟随他学习传统插花,后来又到武汉跟随汉楚插花的创始人苏艳玲老师学习,并取得了中国插花花艺协会授予的讲师资格。“两位老师都是非常热情、有爱的,他们到处做公益讲座,在全国各地传播中国悠久的传统插花文化。”受他们的感染,王祖红回到家乡,也开始做起了“插花公益行”。

“在我们这个小城市,绝大多数人对插花是没有概念的,我组织了很多次公益性插花讲座,一开始都没有几个人参加,后来职业学校邀请我开课,上了一年多,慢慢才推广开来。我发现大家对传统插花尤其喜爱,课堂上人最多。”王祖红说,这让她更加坚定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王祖红是个有大爱的人,花店业绩很好时,她曾经交给自己的妹妹一家经营了两年,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状况,她也特别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参加学雷锋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喜欢到山里拍照采风,她很早就认识了一户贫困家庭,因为各种变故,当时家里四个孩子只靠一个七十多岁的祖母维持生活,认识这家人后,她多年一直在自己经济也不宽裕的情况下,坚持资助他们,并经常送去衣物、书籍。去年和今年,她相继被政府授予‘贵州好人’、‘贵州最美志愿者’等荣誉。


微信图片_20220106104539.jpg


这两年,在疫情的影响下,花店的生意也受到影响,加上网上花店的冲击,让天雨花卉加紧转型走差异化和品牌之路。王祖红对前景并不担心,因为她感觉多年来做的公益花艺培训,已经慢慢兴起一个市场,而她也希望自己可以开展传统插花培训业务,圆自己一个教师梦。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霍丽洁  编辑: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点亮脱贫致富的明灯
  •   返回
  •  下一篇:筑梦公益协会为革上小学捐赠100张学生床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纪实 >
  • 传统插花公益使者——王祖红

传统插花公益使者——王祖红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花店花艺专刊 | 2022-01-06 11:15    [转载]

在贵州省兴仁市,王祖红经营的天雨花卉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不仅是因为花店时尚精美,在当地脱颖而出,也因为王祖红本人的品牌效应:出身于大山的她,从来就没有忘记回馈家乡:资助贫困家庭、义务推广传统插花,多年奔走,她已经把自己热爱的花草事业和公益事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山花野草是穷极一生的热爱

王祖红出生于贵州省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从小打猪草,放牛,“每次背着背篓出门,回来总要割一些自己喜欢的花草插到房间角落”。2002年,她从林业学校毕业,因为没有工作分配,她直奔鲜花之乡斗南的花店打工。


微信图片_20220106104447.jpg


在这一年里,她抱着给自己干的心态,吃苦耐劳,积累了不少经验。2003年,从爸爸那里借了6800块,她回到家乡兴义市开起了花店。“那时的鲜花消费市场很小,网络也不发达,业务的发展全靠我到处跑——看到哪里在装修,直奔装修场地,问装修师傅有没有老板的电话,一个个去推销。”还有就是晚上抱着包好的玫瑰花,到所有的夜场去卖,日积月累,客户越来越多。“虽然很累,但也很快乐”王祖红说。后来她把花店搬到了兴仁市,是一个比较繁华的中心位置,品牌效应更加突出。

刚开始学花艺,王祖红主要是通过书籍,也会到昆明的尚义街花市上去观摩。后来她参加了上海国际花卉展,尤其是从2014年起,连续参加了中国花卉零售业交流会,“一下子增长了见识,知道外面的大城市花店都在卖什么,也知道我们的产品要怎么样提升,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王祖红说,从此她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学习,每次学习归来就会整改店面和产品。“还记得2016年外出学习,认识了一位东莞的同学,他是做软装的,给了我很多软装图片,我回来后就把花店的软装部分加上了,花店变得更加生活化,也更有艺术感。”王祖红说。


微信图片_20220106104440.jpg


通过订阅《中国花卉报》,她也了解到全国各地的花市信息。“因为我们的绿植销售量还不错,我索性自己跑到广州进货,降低了进货成本,提高了利润。”

在兴仁市,天雨花卉的品牌逐渐脱颖而出,因为产品和货源充足,团队技术专业,售后服务也很用心,每一个顾客反馈来的花草养护问题都会认真解答,在2016年,花店的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一两百万元。


醉心传统插花 热心公益事业

2015年,王祖红在广州进货时,经过一个公园,看到中国传统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超的公开讲座,“第一次看到传统插花,感觉非常有诗情画意,那种线条的美、意境的美,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在山上打柴时看到的那些树和枝条,让我一下子回到小时候心无杂念的状态。”王祖红说。


微信图片_20220106104525.jpg


微信图片_20220106104533.jpg


就这样,她认识了张超老师,开始每年到北京跟随他学习传统插花,后来又到武汉跟随汉楚插花的创始人苏艳玲老师学习,并取得了中国插花花艺协会授予的讲师资格。“两位老师都是非常热情、有爱的,他们到处做公益讲座,在全国各地传播中国悠久的传统插花文化。”受他们的感染,王祖红回到家乡,也开始做起了“插花公益行”。

“在我们这个小城市,绝大多数人对插花是没有概念的,我组织了很多次公益性插花讲座,一开始都没有几个人参加,后来职业学校邀请我开课,上了一年多,慢慢才推广开来。我发现大家对传统插花尤其喜爱,课堂上人最多。”王祖红说,这让她更加坚定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王祖红是个有大爱的人,花店业绩很好时,她曾经交给自己的妹妹一家经营了两年,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状况,她也特别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参加学雷锋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喜欢到山里拍照采风,她很早就认识了一户贫困家庭,因为各种变故,当时家里四个孩子只靠一个七十多岁的祖母维持生活,认识这家人后,她多年一直在自己经济也不宽裕的情况下,坚持资助他们,并经常送去衣物、书籍。去年和今年,她相继被政府授予‘贵州好人’、‘贵州最美志愿者’等荣誉。


微信图片_20220106104539.jpg


这两年,在疫情的影响下,花店的生意也受到影响,加上网上花店的冲击,让天雨花卉加紧转型走差异化和品牌之路。王祖红对前景并不担心,因为她感觉多年来做的公益花艺培训,已经慢慢兴起一个市场,而她也希望自己可以开展传统插花培训业务,圆自己一个教师梦。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霍丽洁  编辑: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点亮脱贫致富的明灯
  •   返回
  •  下一篇:筑梦公益协会为革上小学捐赠100张学生床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