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奋斗二十年,也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和我们农民后代的尴尬和无奈。
我是一个农民,中国十四亿人口,有百分之八十的是农民,我看到这句话,心里顿升一种莫名的悲哀。
农民不是人么?农民也是人,中国十四亿人口,有百分之八十的是农民!
那农民为什么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不是不敢喝,是不能喝。要说就是那一杯咖啡,就算它昂贵,由农民来买单,最高也就不超过一万元。这一万元,农民也支付得了……
只是他不能和你在一起喝,农民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自卑!
这种自卑来自一种自称为“城市人”的歧视。这种歧视,让人会产生愤怒,会产生不平,会产生一种想杀人的念头。
我是一个农民,来自一个让国人难已记起的省份贵州,一个边远山区的一个农民。
我从小在村里牧牛,种地,日出而作,日没而归,靠着那一亩三分地收不了一千斤稻谷,而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了一个有着六十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做着人称“无冕之王”的传媒工作,也把农村户口转成了非农业户口,按说也算一个“城里人”。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次我到一个县城去采访,我这个“城里人”的身份遭到了一次严峻的挑战。
事情发生在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在这个县城的一个郊外采访,因为傍晚没有车回到这个县城,我和我的同行们在路边等……
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终于等到一辆标着“公安”字样的巡逻车经过这里。
我们招手,好心的公安师傅停车让我们上车,他愿意送我们到城里。
上车后好心的师傅问我们到哪里,我怀揣感激地说我们的住处——×××大酒店。
可是我的话还没有说完,车上一个穿着像城里人的六十岁的老人便大声地嚷了起来,“这几个乡巴佬,怎么住得起×××大酒店哦?!”
××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大酒店也不算是一个什么星级酒店,只是县里宣传部门的安排,我们住到了这里。
这位六十岁老人的嚷嚷,当时让我们怒不可遏,冷静下来想想,因为我们下乡采访,弄了满身的泥,的的确确像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论理,老人的嚷嚷,也无可厚非。但是老人的嚷嚷让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愤恨。忍无可忍中我回了这位老人一句,我说:“老人家,你说的这句话不对。”
岂料,我说的这句话还没有落地,这位老人又吼了起来:“我说的有什么不对?你们就是一群乡巴佬,怎么能住得起×××大酒店?!”
我说:“老人家,你说的什么都对,就是‘乡巴佬’这一句不对!”
我说:“‘乡巴佬’这一句话你是说的是农民,这就是你对农民的歧视,从心里你不尊重农民!”
我继续说:“中国十四亿人口有百分之八十的是农民!”
我问他:“老人家,你是××县城里的人么?”
他说是。
我说你的父母亲是××县城里的人么?
他仍然说是。
我说那你的爷爷奶奶呢?
他不说话。
我说你不回答,也就是说你的爷爷奶奶也就是农民,那么你的老祖宗也是农民,也就是你说的“乡巴佬”!
我说,你不尊重农民,也就是瞧不起你的爷爷奶奶,瞧不起你的老祖宗,也就是说,你不尊重你的爷爷奶奶,不尊重你的老祖宗!
我连珠炮般的发泄着我的愤恨,我又继续说:你说你×××县是城市,我告诉你,我来自一个比你这个县城大一点点的城市。我说,你知道我们来你们这个县城我们叫什么吗?我们叫“下乡”!
说完这通话,我流泪了,我为我悲哀,我为我们的农民悲哀,一个自以为是“城里人”的老人歧视农民,把农民当作“乡巴佬”。况且他也就只是一个县城里的“城里人”!就耍起了“城里人”对乡下人的不屑!假如他是一个自自皇城脚下的北京的城里人,或者是一个来自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城里人,那还了得,中国的农民都不能活了!
我每一次从我居住的这个地州级城市到省城的城市,便感到省城的人对我们这个城市的不屑,省城的人到皇城脚下的北京,又会遭到北京人的不屑!
这就是差距,是从北京到边远山区的差距,一种势利的差距!一种心理的差距!地州市的人说县城的人是“乡巴佬”,省城的人说地州市的人是“乡巴佬”,那么北京的人说你各省城的人都是“乡巴佬”,重要的是有些所谓的城里人不把农民当人,就是他的老祖宗也是农民,他也不把他当人,而当成了“乡巴佬”!
诚然,农民和“城里人”是有差距的,差距在于文化的差距,也在于财富的差距!
农民不能像“城里人”那样在娱乐场所一掷万金。农民他考虑得太多,他要考虑养家糊口,他要考虑生存,他不能安之泰然,他要考虑今天和你坐在一起喝了咖啡,明天是否还能继续喝咖啡,纵然他有这个能力!就是他再奋斗二十年、三十年,他也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就是差距,人格的差距,所谓“城里人”不懂得互相尊重的差距!
作者简介:汪海,黔西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先后在《法制日报》、《解放军生活》、《贵州日报》以及地方刊物发表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杂文和小说。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汪海 编辑:印象黔西南 )
“我们再奋斗二十年,也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和我们农民后代的尴尬和无奈。
我是一个农民,中国十四亿人口,有百分之八十的是农民,我看到这句话,心里顿升一种莫名的悲哀。
农民不是人么?农民也是人,中国十四亿人口,有百分之八十的是农民!
那农民为什么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不是不敢喝,是不能喝。要说就是那一杯咖啡,就算它昂贵,由农民来买单,最高也就不超过一万元。这一万元,农民也支付得了……
只是他不能和你在一起喝,农民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自卑!
这种自卑来自一种自称为“城市人”的歧视。这种歧视,让人会产生愤怒,会产生不平,会产生一种想杀人的念头。
我是一个农民,来自一个让国人难已记起的省份贵州,一个边远山区的一个农民。
我从小在村里牧牛,种地,日出而作,日没而归,靠着那一亩三分地收不了一千斤稻谷,而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了一个有着六十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做着人称“无冕之王”的传媒工作,也把农村户口转成了非农业户口,按说也算一个“城里人”。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次我到一个县城去采访,我这个“城里人”的身份遭到了一次严峻的挑战。
事情发生在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在这个县城的一个郊外采访,因为傍晚没有车回到这个县城,我和我的同行们在路边等……
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终于等到一辆标着“公安”字样的巡逻车经过这里。
我们招手,好心的公安师傅停车让我们上车,他愿意送我们到城里。
上车后好心的师傅问我们到哪里,我怀揣感激地说我们的住处——×××大酒店。
可是我的话还没有说完,车上一个穿着像城里人的六十岁的老人便大声地嚷了起来,“这几个乡巴佬,怎么住得起×××大酒店哦?!”
××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大酒店也不算是一个什么星级酒店,只是县里宣传部门的安排,我们住到了这里。
这位六十岁老人的嚷嚷,当时让我们怒不可遏,冷静下来想想,因为我们下乡采访,弄了满身的泥,的的确确像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论理,老人的嚷嚷,也无可厚非。但是老人的嚷嚷让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愤恨。忍无可忍中我回了这位老人一句,我说:“老人家,你说的这句话不对。”
岂料,我说的这句话还没有落地,这位老人又吼了起来:“我说的有什么不对?你们就是一群乡巴佬,怎么能住得起×××大酒店?!”
我说:“老人家,你说的什么都对,就是‘乡巴佬’这一句不对!”
我说:“‘乡巴佬’这一句话你是说的是农民,这就是你对农民的歧视,从心里你不尊重农民!”
我继续说:“中国十四亿人口有百分之八十的是农民!”
我问他:“老人家,你是××县城里的人么?”
他说是。
我说你的父母亲是××县城里的人么?
他仍然说是。
我说那你的爷爷奶奶呢?
他不说话。
我说你不回答,也就是说你的爷爷奶奶也就是农民,那么你的老祖宗也是农民,也就是你说的“乡巴佬”!
我说,你不尊重农民,也就是瞧不起你的爷爷奶奶,瞧不起你的老祖宗,也就是说,你不尊重你的爷爷奶奶,不尊重你的老祖宗!
我连珠炮般的发泄着我的愤恨,我又继续说:你说你×××县是城市,我告诉你,我来自一个比你这个县城大一点点的城市。我说,你知道我们来你们这个县城我们叫什么吗?我们叫“下乡”!
说完这通话,我流泪了,我为我悲哀,我为我们的农民悲哀,一个自以为是“城里人”的老人歧视农民,把农民当作“乡巴佬”。况且他也就只是一个县城里的“城里人”!就耍起了“城里人”对乡下人的不屑!假如他是一个自自皇城脚下的北京的城里人,或者是一个来自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城里人,那还了得,中国的农民都不能活了!
我每一次从我居住的这个地州级城市到省城的城市,便感到省城的人对我们这个城市的不屑,省城的人到皇城脚下的北京,又会遭到北京人的不屑!
这就是差距,是从北京到边远山区的差距,一种势利的差距!一种心理的差距!地州市的人说县城的人是“乡巴佬”,省城的人说地州市的人是“乡巴佬”,那么北京的人说你各省城的人都是“乡巴佬”,重要的是有些所谓的城里人不把农民当人,就是他的老祖宗也是农民,他也不把他当人,而当成了“乡巴佬”!
诚然,农民和“城里人”是有差距的,差距在于文化的差距,也在于财富的差距!
农民不能像“城里人”那样在娱乐场所一掷万金。农民他考虑得太多,他要考虑养家糊口,他要考虑生存,他不能安之泰然,他要考虑今天和你坐在一起喝了咖啡,明天是否还能继续喝咖啡,纵然他有这个能力!就是他再奋斗二十年、三十年,他也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就是差距,人格的差距,所谓“城里人”不懂得互相尊重的差距!
作者简介:汪海,黔西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先后在《法制日报》、《解放军生活》、《贵州日报》以及地方刊物发表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杂文和小说。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汪海 编辑:印象黔西南 )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