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金州教育 >
  • 初为人师遇“烂班”

初为人师遇“烂班”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2-19 20:32    [原创]

二十年前毕业季,我从一所师范专科毕业,怀着满腔热情和复杂心情分配到本市一个边陲小镇中学任教,当时我任初一(1)班班主任。

这个班是一个吵闹、不可接近的乱班。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便抓起书包,发出尖叫声冲出教室,一片混乱,任凭我怎样在他们身后大喊,仍无济于事。其他科任老师说这是他们教学生涯中第一次遇到的“烂班”。

班上50多名学生在每天上学时,大部分带着不同烦恼走进校园。当他们共同坐在一个教室时,总是把自己的怨气、怒气和家庭的不幸,用满口布依脏话和粗鲁的动作互相发泄,甚至发泄在老师身上。班上的每一次活动、考试都是在吵吵闹闹中进行,以失败而告终。

唉,刚参加工作,就接手这么一个“烂班”,使我头痛不已,不知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怎么办?

一节班会课上,我大发雷霆,之后拿着仅交来的几本作业回家批改。为不想这“烂班”的事,随手在书桌拿起母亲订的《为人处事》翻阅,但我的思绪仍在学生身上,我想,已经用了我所知的一切教学方法,但仍无济于事,为什么不能将这个班带好呢?

忽然,我的眼光落在一篇文章上。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是长春市有个叫于海波的女孩,从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脆骨病”顽症,在8岁时就骨折13次,医生曾断言她活不到13岁,但她仍然顽强生活着,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还举办一个“心语热线”栏目,专门帮助青少年解决困难。如今30岁、身高仅有80厘米的她仍在顽强幸福活着。

第二天上课一切依旧,刚进教室收到的告状纸远比作业多。教室里吵闹,乱七八糟,我花10多分钟才使他们安静下来。

拿出那本杂志:“以前都是从反面教育你们,今天,想让你们听听这篇文章。”我开始大声朗读那篇文章。当读到三分之一时,教室里出奇般的安静,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看窗外,也没有人伏案大睡。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看见学生如此聚精会神听我讲课……

“于海波的条件比你们困难很多,烦心事比你们更多,为什么她能如此坚强的活下去?而且还很幸福。”

教室里沉静了约5分钟,这时,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爸爸三年前去世了,现在是后父,他经常打骂我。”

另一只小手也举起来:“我爸爸赌钱,经常同妈妈吵架,我无法安心学习。接着其他的小手也纷纷举起来……

在平常,我几乎不知道关于学生的任何信息,但在这一瞬间,似乎每人都想说话,每人都打开心扉。更令我感动惊奇的是听到了他们各自的烦恼,而且看到了每位同学的反应。没有哪位同学讥笑和挖苦,写在他们脸上的是同情、理解与支持。

“我们给于阿姨写封信吧,这样她肯定高兴。”一位同学建议说,其余同学也纷纷同意。我说:“如果给她写,可以,但她很忙,不一定给你们回信哦。”此刻,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有序地站起来,不再发出尖叫声走出教室。

第二天早上,我刚走进教室,讲台上堆满很多写给于阿姨的信,我略看了一下。在我开学以来,从未收到半数以上的作业,可是今天全班同学各写了一封信,对于其中一些同学,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写信。从这以后的日子,同学们逐渐变得乐于学习,乐于助人。我想,这全部归于那篇文章对学生的启迪。

这事我想就此结束,但在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一个邮包,我将包打开,里面是于海波写给孩子们的回信,信中仔细解答了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将心里话告诉她,还答应继续与同学们保持联络。

学生们非常激动,当场给于阿姨写了回信。于是,我与同学们口头约定,你们写给于阿姨和她的回信,可以给我看也可以不给我看。但是,大部分同学的信件都乐意给我看,于是,我从信件中了解到学生的很多情况。

学生们相信于阿姨,并把自己的成绩和烦恼告诉于阿姨,无论什么困难,总可以从信中找到办法和希望。当然,对我的帮助亦如此。

从这以后,同学们喜欢给敬爱的于阿姨写信或打电话。于阿姨的回信也使我明白孩子们需要其实非常简单:他们需要的是爱、理解、帮助和支持。在后来的日子里,同学们与于阿姨的通信未间断,她是初一(1)班的另外一位优秀班主任。

蓦然回首,从事教育事业已二十余载。二十多年来,品悟从教生涯,感觉到自己在教书育人中更多的是失败。

时光悠悠,二十多年过去了,教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有爱的教育没有变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作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爱。

教书育人如此,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中学名师闪耀第三届“多彩贵州”好教育联盟同课异构大赛
  •   返回
  •  下一篇:兴义市向阳路中心幼儿园民航分园召开2021年春季学期家长会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金州教育 >
  • 初为人师遇“烂班”

初为人师遇“烂班”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2-19 20:32    [原创]

二十年前毕业季,我从一所师范专科毕业,怀着满腔热情和复杂心情分配到本市一个边陲小镇中学任教,当时我任初一(1)班班主任。

这个班是一个吵闹、不可接近的乱班。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便抓起书包,发出尖叫声冲出教室,一片混乱,任凭我怎样在他们身后大喊,仍无济于事。其他科任老师说这是他们教学生涯中第一次遇到的“烂班”。

班上50多名学生在每天上学时,大部分带着不同烦恼走进校园。当他们共同坐在一个教室时,总是把自己的怨气、怒气和家庭的不幸,用满口布依脏话和粗鲁的动作互相发泄,甚至发泄在老师身上。班上的每一次活动、考试都是在吵吵闹闹中进行,以失败而告终。

唉,刚参加工作,就接手这么一个“烂班”,使我头痛不已,不知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怎么办?

一节班会课上,我大发雷霆,之后拿着仅交来的几本作业回家批改。为不想这“烂班”的事,随手在书桌拿起母亲订的《为人处事》翻阅,但我的思绪仍在学生身上,我想,已经用了我所知的一切教学方法,但仍无济于事,为什么不能将这个班带好呢?

忽然,我的眼光落在一篇文章上。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是长春市有个叫于海波的女孩,从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脆骨病”顽症,在8岁时就骨折13次,医生曾断言她活不到13岁,但她仍然顽强生活着,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还举办一个“心语热线”栏目,专门帮助青少年解决困难。如今30岁、身高仅有80厘米的她仍在顽强幸福活着。

第二天上课一切依旧,刚进教室收到的告状纸远比作业多。教室里吵闹,乱七八糟,我花10多分钟才使他们安静下来。

拿出那本杂志:“以前都是从反面教育你们,今天,想让你们听听这篇文章。”我开始大声朗读那篇文章。当读到三分之一时,教室里出奇般的安静,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看窗外,也没有人伏案大睡。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看见学生如此聚精会神听我讲课……

“于海波的条件比你们困难很多,烦心事比你们更多,为什么她能如此坚强的活下去?而且还很幸福。”

教室里沉静了约5分钟,这时,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爸爸三年前去世了,现在是后父,他经常打骂我。”

另一只小手也举起来:“我爸爸赌钱,经常同妈妈吵架,我无法安心学习。接着其他的小手也纷纷举起来……

在平常,我几乎不知道关于学生的任何信息,但在这一瞬间,似乎每人都想说话,每人都打开心扉。更令我感动惊奇的是听到了他们各自的烦恼,而且看到了每位同学的反应。没有哪位同学讥笑和挖苦,写在他们脸上的是同情、理解与支持。

“我们给于阿姨写封信吧,这样她肯定高兴。”一位同学建议说,其余同学也纷纷同意。我说:“如果给她写,可以,但她很忙,不一定给你们回信哦。”此刻,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有序地站起来,不再发出尖叫声走出教室。

第二天早上,我刚走进教室,讲台上堆满很多写给于阿姨的信,我略看了一下。在我开学以来,从未收到半数以上的作业,可是今天全班同学各写了一封信,对于其中一些同学,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写信。从这以后的日子,同学们逐渐变得乐于学习,乐于助人。我想,这全部归于那篇文章对学生的启迪。

这事我想就此结束,但在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一个邮包,我将包打开,里面是于海波写给孩子们的回信,信中仔细解答了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将心里话告诉她,还答应继续与同学们保持联络。

学生们非常激动,当场给于阿姨写了回信。于是,我与同学们口头约定,你们写给于阿姨和她的回信,可以给我看也可以不给我看。但是,大部分同学的信件都乐意给我看,于是,我从信件中了解到学生的很多情况。

学生们相信于阿姨,并把自己的成绩和烦恼告诉于阿姨,无论什么困难,总可以从信中找到办法和希望。当然,对我的帮助亦如此。

从这以后,同学们喜欢给敬爱的于阿姨写信或打电话。于阿姨的回信也使我明白孩子们需要其实非常简单:他们需要的是爱、理解、帮助和支持。在后来的日子里,同学们与于阿姨的通信未间断,她是初一(1)班的另外一位优秀班主任。

蓦然回首,从事教育事业已二十余载。二十多年来,品悟从教生涯,感觉到自己在教书育人中更多的是失败。

时光悠悠,二十多年过去了,教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有爱的教育没有变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作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爱。

教书育人如此,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中学名师闪耀第三届“多彩贵州”好教育联盟同课异构大赛
  •   返回
  •  下一篇:兴义市向阳路中心幼儿园民航分园召开2021年春季学期家长会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