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促团结 聚智谱新篇
——黔西南州巩固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概述
近年来,黔西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民族团结新篇章。黔西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于2018年10月通过国家民委考核验收,12月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以下简称“示范州”)命名。
宣传教育为基,筑牢民族团结新阵地
一是注重各族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和“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特点和任务,提高各族干部对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提升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和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注重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坚持每年开展五月全州“民族团结月”、十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一系列民族团结主题教育宣传,通过文艺演出、布置展板、集中宣传等方式普及民族政策法规,广泛宣传黔西南州民族团结创建成绩。
三是注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载体创新。在认真开展国家民委关于民族团结进步 “六进”活动之外,创新活动载体,增加进军(警)营、进园区、进景区、进红色圣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示范户,进示范商铺、进示范街道、进两新组织等,形成具有黔西南特色的“十五进”活动。在全州九个县(市、新区)分别打造了兴义市布谷鸟公司、册亨布依锦绣坊、晴隆阿妹戚托小镇等具有不同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主题的示范亮点,不断巩固民族团结新阵地,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优化搬迁社区公共服务,促进各族群众凝心聚力
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标,以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创建为抓手,全面开展“四帮”服务推进“五共”社区建设帮助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
一是在服务“搬得出”上彰显优势。结合搬迁群众中少数民族人口多、搬迁难度大的特点,全州民宗系统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四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州、县两级苗学会、布依学会和彝学会、少数民族干部100余人配合各级各部门参与服务工作500人(次),深入搬迁少数民族群众村寨宣传搬迁政策、分析搬迁利弊,用民族语言同少数民族群众真诚交流,解答疑虑、消除顾虑,引导搬迁群众从“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的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搬迁进程。
二是在服务“稳得住”上深度用力。积极开展搬迁少数民族群众向“新市民”转化工作,探索建立集“管理、服务、文化、组织、自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吸收群众公认并具备管理能力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指导社区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人口信息系统和服务管理平台,确保通过社区民族服务窗口能为少数民族群众及时办理人口登记、就业、就学、就医及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三是在服务“快融入”上突出特色。针对搬迁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编印城镇社区生活手册,让搬迁群众迅速适应城镇生活。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公约,在社区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民族文化墙、民族工艺品展示区、乡愁馆等,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的社区环境。以“忆苦思甜感党恩”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
四是在服务“能致富”上因地制宜。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发展产业同步推进,鼓励搬迁群众“搬新家”与“换穷业”同步开展。通过培训、公益活动、文艺表演等形式大力实施“双培”促“两业”行动,努力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安龙县蘑菇产业园、栗坪社区恒源科创·固创坊和布谷鸟匠心绣梦工坊等吸纳少数民族搬迁群众就业,有力推动少数民族搬迁群众“有事做、能发展”。
以三进育新人,铸牢共同体意识
将民族教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狠抓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活动,以1+2+3工作法增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紧扣一个主题。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主题,通过编写民族团结教育乡土教材、双语宣讲教育、家庭走访教育的方式,既抓学校教职工的教育,又抓学生民族思想的教育,既抓课堂教育,又抓家庭教育,实现学堂教育和家庭教育双促进。
二是攻坚两场硬仗。打好脱贫攻坚教育扶贫战,实现教书育人与脱贫攻坚紧密无缝结合,严格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确保每个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打好师资队伍建设战,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办学根本,注重双语教师培养,实现民汉双语教学,提升民族语言服务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狠抓“三进”落实。通过定期开主题班会、开设课外兴趣班、民族体育竞技等方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进课堂。如:贞丰县第六小学举办的布依族、苗族双语培训班;兴仁市屯脚中学自编自创歌曲《鲤鱼屯脚》、苗语版《我在贵州等你》、苗族板凳舞蹈,望谟民族中学大课间跳《竹鼓操》、《糠包舞》,贞丰县第六小学的千人板凳操、义龙新区龙广二中的千人竹竿舞等。
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大力实施“锦绣计划”、民族文化“宝贝行动”,精心打造布依乐舞剧《山水八音》和布依戏《谷艺神袍》、布依族歌曲《山水布依》,广泛开展射弩、押加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教学工作。《千人布依竹竿舞》走进央视乡村大世界,“千人‘糠包舞’”走进大课间,布依族《竹鼓舞》、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响誉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项目“板鞋”实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金牌“零”的突破。贞丰县连续几年成功举办“中华一家亲·布依风情浓”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六月六”活动,被国家民委授予“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
二是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积极推动创建成果巩固和深化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重点打造民族特色示范村寨。目前,我州获国家民委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个、获省民宗委命名挂牌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7个;加大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抢救、保护、翻译和出版力度,有效抢救《布法词典》及布依族曲艺戏剧文集《天籁之音》等民族古籍,完成《喇叭苗民间故事》等精品民族书籍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举办民汉双语人才培训班,推动和改革“民汉”双语教学工作,与省民委民语办联合录制布依文、苗文(西部方言、中部方言)教学光盘,民族语言的传承进入新篇章。
三是深化民族文化宣传。深入挖掘原生态山地民族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民族节庆文化逐步打造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节庆品牌。充分利用贞丰“二月二”苗族走亲节、望谟布依“三月三”、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顶效“查白歌节”、晴隆彝族火把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册亨布依族文化年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扩大民族团结传播效应,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注重引导。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充分发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宣传窗口作用,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进千村入万户”活动,以党的民族政策、创建成果、各项惠民政策等为主要内容,深入社区、农村、住户家中开展面对面宣传,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夯实民族团结群众基础。
二是注重宣传。依托各级各类文化广场、民族团结文化墙、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民族博物馆、陈列馆等平台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宣传。印发维护民族团结的倡议书,倡导人人“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唱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歌、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激发各族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良好局面。
三是注重培育典型。通过开展评选表彰、巩固示范等活动,各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亮点频频。以兴义市为例,兴义市积极探索跨省(区)和民族地区党建新模式,与云南罗平、广西西林联合成立“黔滇桂跨省(区)域党建联合党工委”,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造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通过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坚定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共赴小康的信心、决心,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命名以来,黔西南州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模范个人3名;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2个、模范个人17名,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50个,模范个人100名。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个。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作者:黔西南州委统战部 孟凡瑞 秦贵英 黔西南州民宗委 田瑢 编辑:印象黔西南)
同心促团结 聚智谱新篇
——黔西南州巩固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概述
近年来,黔西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民族团结新篇章。黔西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于2018年10月通过国家民委考核验收,12月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以下简称“示范州”)命名。
宣传教育为基,筑牢民族团结新阵地
一是注重各族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和“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特点和任务,提高各族干部对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提升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和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注重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坚持每年开展五月全州“民族团结月”、十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一系列民族团结主题教育宣传,通过文艺演出、布置展板、集中宣传等方式普及民族政策法规,广泛宣传黔西南州民族团结创建成绩。
三是注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载体创新。在认真开展国家民委关于民族团结进步 “六进”活动之外,创新活动载体,增加进军(警)营、进园区、进景区、进红色圣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示范户,进示范商铺、进示范街道、进两新组织等,形成具有黔西南特色的“十五进”活动。在全州九个县(市、新区)分别打造了兴义市布谷鸟公司、册亨布依锦绣坊、晴隆阿妹戚托小镇等具有不同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主题的示范亮点,不断巩固民族团结新阵地,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优化搬迁社区公共服务,促进各族群众凝心聚力
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标,以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创建为抓手,全面开展“四帮”服务推进“五共”社区建设帮助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
一是在服务“搬得出”上彰显优势。结合搬迁群众中少数民族人口多、搬迁难度大的特点,全州民宗系统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四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州、县两级苗学会、布依学会和彝学会、少数民族干部100余人配合各级各部门参与服务工作500人(次),深入搬迁少数民族群众村寨宣传搬迁政策、分析搬迁利弊,用民族语言同少数民族群众真诚交流,解答疑虑、消除顾虑,引导搬迁群众从“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的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搬迁进程。
二是在服务“稳得住”上深度用力。积极开展搬迁少数民族群众向“新市民”转化工作,探索建立集“管理、服务、文化、组织、自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吸收群众公认并具备管理能力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指导社区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人口信息系统和服务管理平台,确保通过社区民族服务窗口能为少数民族群众及时办理人口登记、就业、就学、就医及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三是在服务“快融入”上突出特色。针对搬迁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编印城镇社区生活手册,让搬迁群众迅速适应城镇生活。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公约,在社区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民族文化墙、民族工艺品展示区、乡愁馆等,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的社区环境。以“忆苦思甜感党恩”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
四是在服务“能致富”上因地制宜。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发展产业同步推进,鼓励搬迁群众“搬新家”与“换穷业”同步开展。通过培训、公益活动、文艺表演等形式大力实施“双培”促“两业”行动,努力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安龙县蘑菇产业园、栗坪社区恒源科创·固创坊和布谷鸟匠心绣梦工坊等吸纳少数民族搬迁群众就业,有力推动少数民族搬迁群众“有事做、能发展”。
以三进育新人,铸牢共同体意识
将民族教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狠抓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活动,以1+2+3工作法增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紧扣一个主题。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主题,通过编写民族团结教育乡土教材、双语宣讲教育、家庭走访教育的方式,既抓学校教职工的教育,又抓学生民族思想的教育,既抓课堂教育,又抓家庭教育,实现学堂教育和家庭教育双促进。
二是攻坚两场硬仗。打好脱贫攻坚教育扶贫战,实现教书育人与脱贫攻坚紧密无缝结合,严格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确保每个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打好师资队伍建设战,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办学根本,注重双语教师培养,实现民汉双语教学,提升民族语言服务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狠抓“三进”落实。通过定期开主题班会、开设课外兴趣班、民族体育竞技等方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进课堂。如:贞丰县第六小学举办的布依族、苗族双语培训班;兴仁市屯脚中学自编自创歌曲《鲤鱼屯脚》、苗语版《我在贵州等你》、苗族板凳舞蹈,望谟民族中学大课间跳《竹鼓操》、《糠包舞》,贞丰县第六小学的千人板凳操、义龙新区龙广二中的千人竹竿舞等。
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大力实施“锦绣计划”、民族文化“宝贝行动”,精心打造布依乐舞剧《山水八音》和布依戏《谷艺神袍》、布依族歌曲《山水布依》,广泛开展射弩、押加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教学工作。《千人布依竹竿舞》走进央视乡村大世界,“千人‘糠包舞’”走进大课间,布依族《竹鼓舞》、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响誉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项目“板鞋”实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金牌“零”的突破。贞丰县连续几年成功举办“中华一家亲·布依风情浓”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六月六”活动,被国家民委授予“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
二是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积极推动创建成果巩固和深化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重点打造民族特色示范村寨。目前,我州获国家民委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个、获省民宗委命名挂牌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7个;加大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抢救、保护、翻译和出版力度,有效抢救《布法词典》及布依族曲艺戏剧文集《天籁之音》等民族古籍,完成《喇叭苗民间故事》等精品民族书籍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举办民汉双语人才培训班,推动和改革“民汉”双语教学工作,与省民委民语办联合录制布依文、苗文(西部方言、中部方言)教学光盘,民族语言的传承进入新篇章。
三是深化民族文化宣传。深入挖掘原生态山地民族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民族节庆文化逐步打造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节庆品牌。充分利用贞丰“二月二”苗族走亲节、望谟布依“三月三”、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顶效“查白歌节”、晴隆彝族火把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册亨布依族文化年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扩大民族团结传播效应,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注重引导。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充分发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宣传窗口作用,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进千村入万户”活动,以党的民族政策、创建成果、各项惠民政策等为主要内容,深入社区、农村、住户家中开展面对面宣传,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夯实民族团结群众基础。
二是注重宣传。依托各级各类文化广场、民族团结文化墙、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民族博物馆、陈列馆等平台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宣传。印发维护民族团结的倡议书,倡导人人“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唱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歌、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激发各族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良好局面。
三是注重培育典型。通过开展评选表彰、巩固示范等活动,各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亮点频频。以兴义市为例,兴义市积极探索跨省(区)和民族地区党建新模式,与云南罗平、广西西林联合成立“黔滇桂跨省(区)域党建联合党工委”,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造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通过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坚定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共赴小康的信心、决心,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命名以来,黔西南州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模范个人3名;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2个、模范个人17名,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50个,模范个人100名。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个。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作者:黔西南州委统战部 孟凡瑞 秦贵英 黔西南州民宗委 田瑢 编辑:印象黔西南)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