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散文 >
  • 罗振‖缝纫机“哒哒”声在耳畔响起......

罗振‖缝纫机“哒哒”声在耳畔响起......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0-09-27 16:01    [原创]

妈妈75岁,闲不住的她没事仍喜欢戴上老花镜坐在缝纫机前做鞋垫。缝纫机脚踏板声响伴着窗外阵阵鸟鸣声,在乡村奏出一曲动听乐章。缝纫机“哒哒”声让人回到过去悠悠沧桑的岁月......

五年前,脱贫攻坚政策惠及老家,历经三十多年的老木屋已跑风漏雨,母亲花完毕生积蓄,木屋终于翻新成坚固的平房,家中所有家具焕然一新,唯留下母亲那台蝴蝶牌缝纫机,它是妈妈的最爱。

家中的老式缝纫机,历经岁月沧桑,无论搬了多少次家,生活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台缝纫机始终陪伴着妈妈。在家庭生活现代化的今天,它是家中名副其实的“古董”。

童年的许多记忆已模糊,妈妈在缝纫机前的身影却常常在脑海中浮现。那台缝纫机是当时家中最昂贵的财产,它是妈妈心爱之物。这台缝纫机在我童年岁月里,为补贴家里起了很大作用。

妈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则戎的喀斯特大山深处嫁到我们家的。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并称为婚礼“四大件”,那个年代谁家要拥有这些物品,是富足的象征。因外婆家贫穷,妈妈出嫁时没有这“四大件,”唯一嫁妆是两个大的木柜子。

想拥有一台缝纫机,成了妈妈一生梦想和追求。

到八十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全家人的生活稍微好转,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做木匠的父亲外出务工半年多,积蓄二百多元钱从城里买了一台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

记得缝纫机拉回家那天,一家人像过年一样高兴,围在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心里充满兴奋和期待。

那个年代,在村中能拥有一台缝纫机算是条件好一点的家庭。缝纫机的到来,全家高兴和激动。

缝纫机的到来实现了妈妈一生的梦想,完成了多少我们儿时的愿望。从有它后,全家八口人的衣服很少去买,基本是妈妈用缝纫机针线做出来的。做过中山服、四个包的军服、鞋子、书包等。在军装盛行年代,妈妈给我和哥哥做的黄色军装穿在身上,特别自豪。

家中八口人,六姊妹。父亲是木匠,偶尔外出帮助邻居打家具挣钱补贴家用,但日子仍过得拮据。为了全家人的穿戴,妈妈白天劳动,深夜在浑浊煤油灯下飞针走线,宁静乡村静的深夜,缝纫机脚踩踏板发出“哒哒”声悦耳动听,我们常常倦缩在木屋角落伴随着“哒哒”声悄然入睡。

缝纫机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年前几个月甚是忙碌,这是我们小时候最期盼的季节。过年了,大姐二姐穿着红色娃娃领的条绒上衣,三姐、四姐、哥哥和我也穿上新衣,我们心情喜悦高兴,在小伙伴儿面前洋洋得意。在村子里,我们六姊妹被很多人羡慕,因为家中有缝纫机,还有个心灵手巧的妈妈。前系扣、后系扣,荷叶边、蕾丝边等各种装饰的衣服,春节前夕我们都能穿上。就是打补丁的衣服也很艺术,外人无法一下子看出来,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岁月,我们感到幸福。

记得大姐考上黔西南州卫校时穿的那件衣服,当时是村里最时髦的。妈妈用很长时间做这件大衣,那些天缝纫机不停的响,就是为了赶在大姐上学之前做完。看着崭新大衣,大姐乐的合不拢嘴,我们几姊妹看着甚是眼馋。现在回想起来,大姐一定是希望开学早点到来。

家里经济困难,二姐初中毕业后就结婚了,二姐结婚时的新娘妆也是妈妈做的。如今二姐还经常说,当时她那件青色确良上衣是当时最漂亮的嫁妆,在那样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在边远的小山村,的确良上衣满足了每个少女的虚荣心。

改革开放后,经济逐渐好转,父亲经常外出给邻居家打家具,父亲用打工挣的钱买了当时最漂亮的花布回来给姐姐做连衣裙。当时,三姐又考上黔西南州卫校,上卫校的时候,妈妈用不同花色的布裁、剪、缝,几天功夫,三姐上学的连衣裙做好了。三姐穿上连衣裙,哇,告别黑、灰、蓝,从此开始多姿多彩的生活。

后来,哥哥考上了贵州省地质学校,我们全家人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哥哥经过自己努力终于跨过花江河到省城贵阳读书,实现跳出农门的愿望,紧张的是那时候到省城读书的人很少,对那个遥远的省城还很陌生,妈妈担心多于高兴。那个假期,家里的缝纫机几乎没停过,大到被子、床单、衣服裤子,小到鞋垫,妈妈含着泪做了一件又件,针针包含慈母的牵挂,线线缝进对儿子的祝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对妈妈最好的写照。

哥哥穿着妈妈做的衣服,走出偏僻的农村,奔向省城。

四姐从小就不爱穿花衣服,只喜欢穿格子的衣服,有多少格子的衣服都不记得了。印象最深的是条格子花裙。上初中时妈妈做的。很薄、很时髦,初中三年四姐都在穿。直到她的一个闺蜜说,你别再穿了,那已经不是裙子了。但是,四姐觉得那裙子很漂亮,一直在穿。这些都源于我们从小对妈妈做的服装信赖和对妈妈深深的爱。

1984年冬天,那年我8岁,妈妈给我做了一双胶底的红棉鞋,我双手捧着红鞋子,太好看了,真想马上穿上在小伙伴面前显摆显摆,又舍不得穿,怕沾了泥,就等着过年时再穿吧。过年的时候,穿上妈妈做的新鞋在小伙伴们面前好好的臭美了一次。这双胶底红鞋,温暖着那个春节。

我在家排行最小,小时候基本是捡姐姐哥哥们穿剩的衣服。刚上高中时,我穿着哥哥四个兜的黄军装,虽然胳膊肘上打着补丁,但感觉美美的。

90年代,我考上黔西南州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时姐姐哥哥们都参加工作了,经济也逐渐好转,妈妈的缝纫机渐渐闲下来,唯一遗憾的是我没有穿上妈妈做的新衣服走进大学。

缝纫机是我们家生活缩影,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妈妈把满满的爱,用灵巧的双手缝出了六姊妹的锦绣年华,也把生活编织得五彩缤纷。我爱老妈,爱老妈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对儿女的爱。

时光更迭,岁月荏苒。童年的许多记忆已模糊,唯有妈妈在缝纫机前的身影却时常在脑中浮现。缝纫机是母亲的助手,是我们全家的大救星,它伴随着我们六姊妹成长。每当回家看到那台缝纫机,耳畔中似乎又听到缝纫机“哒哒”的声音还在老屋空气中弥漫......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燕子
  •   返回
  •  下一篇:名校长王文佳心中描绘的兴义——舒爽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散文 >
  • 罗振‖缝纫机“哒哒”声在耳畔响起......

罗振‖缝纫机“哒哒”声在耳畔响起......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0-09-27 16:01    [原创]

妈妈75岁,闲不住的她没事仍喜欢戴上老花镜坐在缝纫机前做鞋垫。缝纫机脚踏板声响伴着窗外阵阵鸟鸣声,在乡村奏出一曲动听乐章。缝纫机“哒哒”声让人回到过去悠悠沧桑的岁月......

五年前,脱贫攻坚政策惠及老家,历经三十多年的老木屋已跑风漏雨,母亲花完毕生积蓄,木屋终于翻新成坚固的平房,家中所有家具焕然一新,唯留下母亲那台蝴蝶牌缝纫机,它是妈妈的最爱。

家中的老式缝纫机,历经岁月沧桑,无论搬了多少次家,生活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台缝纫机始终陪伴着妈妈。在家庭生活现代化的今天,它是家中名副其实的“古董”。

童年的许多记忆已模糊,妈妈在缝纫机前的身影却常常在脑海中浮现。那台缝纫机是当时家中最昂贵的财产,它是妈妈心爱之物。这台缝纫机在我童年岁月里,为补贴家里起了很大作用。

妈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则戎的喀斯特大山深处嫁到我们家的。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并称为婚礼“四大件”,那个年代谁家要拥有这些物品,是富足的象征。因外婆家贫穷,妈妈出嫁时没有这“四大件,”唯一嫁妆是两个大的木柜子。

想拥有一台缝纫机,成了妈妈一生梦想和追求。

到八十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全家人的生活稍微好转,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做木匠的父亲外出务工半年多,积蓄二百多元钱从城里买了一台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

记得缝纫机拉回家那天,一家人像过年一样高兴,围在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心里充满兴奋和期待。

那个年代,在村中能拥有一台缝纫机算是条件好一点的家庭。缝纫机的到来,全家高兴和激动。

缝纫机的到来实现了妈妈一生的梦想,完成了多少我们儿时的愿望。从有它后,全家八口人的衣服很少去买,基本是妈妈用缝纫机针线做出来的。做过中山服、四个包的军服、鞋子、书包等。在军装盛行年代,妈妈给我和哥哥做的黄色军装穿在身上,特别自豪。

家中八口人,六姊妹。父亲是木匠,偶尔外出帮助邻居打家具挣钱补贴家用,但日子仍过得拮据。为了全家人的穿戴,妈妈白天劳动,深夜在浑浊煤油灯下飞针走线,宁静乡村静的深夜,缝纫机脚踩踏板发出“哒哒”声悦耳动听,我们常常倦缩在木屋角落伴随着“哒哒”声悄然入睡。

缝纫机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年前几个月甚是忙碌,这是我们小时候最期盼的季节。过年了,大姐二姐穿着红色娃娃领的条绒上衣,三姐、四姐、哥哥和我也穿上新衣,我们心情喜悦高兴,在小伙伴儿面前洋洋得意。在村子里,我们六姊妹被很多人羡慕,因为家中有缝纫机,还有个心灵手巧的妈妈。前系扣、后系扣,荷叶边、蕾丝边等各种装饰的衣服,春节前夕我们都能穿上。就是打补丁的衣服也很艺术,外人无法一下子看出来,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岁月,我们感到幸福。

记得大姐考上黔西南州卫校时穿的那件衣服,当时是村里最时髦的。妈妈用很长时间做这件大衣,那些天缝纫机不停的响,就是为了赶在大姐上学之前做完。看着崭新大衣,大姐乐的合不拢嘴,我们几姊妹看着甚是眼馋。现在回想起来,大姐一定是希望开学早点到来。

家里经济困难,二姐初中毕业后就结婚了,二姐结婚时的新娘妆也是妈妈做的。如今二姐还经常说,当时她那件青色确良上衣是当时最漂亮的嫁妆,在那样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在边远的小山村,的确良上衣满足了每个少女的虚荣心。

改革开放后,经济逐渐好转,父亲经常外出给邻居家打家具,父亲用打工挣的钱买了当时最漂亮的花布回来给姐姐做连衣裙。当时,三姐又考上黔西南州卫校,上卫校的时候,妈妈用不同花色的布裁、剪、缝,几天功夫,三姐上学的连衣裙做好了。三姐穿上连衣裙,哇,告别黑、灰、蓝,从此开始多姿多彩的生活。

后来,哥哥考上了贵州省地质学校,我们全家人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哥哥经过自己努力终于跨过花江河到省城贵阳读书,实现跳出农门的愿望,紧张的是那时候到省城读书的人很少,对那个遥远的省城还很陌生,妈妈担心多于高兴。那个假期,家里的缝纫机几乎没停过,大到被子、床单、衣服裤子,小到鞋垫,妈妈含着泪做了一件又件,针针包含慈母的牵挂,线线缝进对儿子的祝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对妈妈最好的写照。

哥哥穿着妈妈做的衣服,走出偏僻的农村,奔向省城。

四姐从小就不爱穿花衣服,只喜欢穿格子的衣服,有多少格子的衣服都不记得了。印象最深的是条格子花裙。上初中时妈妈做的。很薄、很时髦,初中三年四姐都在穿。直到她的一个闺蜜说,你别再穿了,那已经不是裙子了。但是,四姐觉得那裙子很漂亮,一直在穿。这些都源于我们从小对妈妈做的服装信赖和对妈妈深深的爱。

1984年冬天,那年我8岁,妈妈给我做了一双胶底的红棉鞋,我双手捧着红鞋子,太好看了,真想马上穿上在小伙伴面前显摆显摆,又舍不得穿,怕沾了泥,就等着过年时再穿吧。过年的时候,穿上妈妈做的新鞋在小伙伴们面前好好的臭美了一次。这双胶底红鞋,温暖着那个春节。

我在家排行最小,小时候基本是捡姐姐哥哥们穿剩的衣服。刚上高中时,我穿着哥哥四个兜的黄军装,虽然胳膊肘上打着补丁,但感觉美美的。

90年代,我考上黔西南州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时姐姐哥哥们都参加工作了,经济也逐渐好转,妈妈的缝纫机渐渐闲下来,唯一遗憾的是我没有穿上妈妈做的新衣服走进大学。

缝纫机是我们家生活缩影,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妈妈把满满的爱,用灵巧的双手缝出了六姊妹的锦绣年华,也把生活编织得五彩缤纷。我爱老妈,爱老妈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对儿女的爱。

时光更迭,岁月荏苒。童年的许多记忆已模糊,唯有妈妈在缝纫机前的身影却时常在脑中浮现。缝纫机是母亲的助手,是我们全家的大救星,它伴随着我们六姊妹成长。每当回家看到那台缝纫机,耳畔中似乎又听到缝纫机“哒哒”的声音还在老屋空气中弥漫......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燕子
  •   返回
  •  下一篇:名校长王文佳心中描绘的兴义——舒爽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