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学术 >
  • 安龙“四自模式”让易地扶贫搬迁雪球越滚越大

安龙“四自模式”让易地扶贫搬迁雪球越滚越大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黔西南州委宣传部 | 2018-07-26 09:43    [转载]

 安龙“四自模式”让易地扶贫搬迁雪球越滚越大


    核心导读: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贵州省安龙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号工程”,通过引导搬迁户“自主创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四自”模式,有效激发了搬迁户的内生动力,让搬迁户实现了从农民到新市民的转变;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实现了从“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促成了以搬迁带动搬迁,搬迁雪球越滚越大。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安龙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作为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的重中之重和首要战役进行部署,于2016年初向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老百姓发出“老乡进城”的诚挚邀请后,许多缺乏生存条件的农民相继搬离大山,进入县城集中安置,并通过实施“四自”模式(自主创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帮助搬迁群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搬迁群众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激发了搬迁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基本情况

 

    安龙县地处贵州西南部,与广西隆林县交界,国土面积2237平方公里,全县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140个村(居),总人口47.6万,农村人口32.55万,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贫困村85个,贫困农户10639户,贫困人口35731人。“十三五”规划搬迁任务为24959人,其中贫困人口20873人;2016年实施搬迁2006人(贫困人口1808人),2017年6620(贫困人口6053人)已分房并2018年春节前入住,2018年16900人(贫困人口13026人)在2018年6月前实现全部搬迁入住,将提前1年完成搬迁入住任务。搬迁群众主要安置在两个安置区:城西安置区——九龙新区,主要安置2016年第一批搬迁对象和提前安排安置的第二批搬迁对象,目前442户1905人已全部入住,成立了贵韵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城北安置区——“五福”小镇第一期工程,主要安置2017年第一批搬迁对象和生态移民搬迁对象,目前346户2008人已全部入住,成立了五福物流物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主要做法


    搬迁群众是否能通过搬迁真正实现“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关键在于搬出来后生活来源是否有保障。为此,安龙县着力从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解决就业、提高素质等方面入手,引导他们自主创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全面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使他们通过搬迁不只是拆掉了旧居,而是真正搬掉了贫困。


    (一)自主创业,让路子多起来。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说,脱贫的关键是就业。自首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九龙新区、“五福”小镇安置区后,安龙县积极联系各地企业到安置区招工,联合各企业成立劳务合作社,使青壮年劳动力和老、弱、病、残各类人员都能人尽其才。如今,搬迁群众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者,在全县呈现出多元化就业、多渠道致富的发展趋势。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县委、县政府按照“一户一份资产分红”、“一户一人技能培训”、“一户至少一人就业”的要求,根据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方案。按照“以稳促搬、以产带迁、先产后迁”的工作要求,同步配套产业建设,在安置区周边规划建设万亩白芨产业园、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和辐射区、花卉产业园区、光伏产业园区、温氏集团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产业和小微创业园、石材产业园等工业园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难题,为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鼓励自主创业。通过整合农业、扶贫、就业等技术培训资源,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搬迁群众素养和技能,增强了搬迁群众立足自身脱贫致富实际本领。三是建强战斗堡垒。从县移民局、水务局、供电局、公安局、就业局、教育局和镇(街道)抽派联络员组建的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综合服务办公室,专职抓好供电、供水、治安、就业创业、就学等方面的服务,主动与栖凤街道党工委谋划成立九龙社区,按照相关程序规定成立党支部及居委会等自治组织,社区现有党员15名,其中能人党员9名。党支部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结合自身技术特长、协调沟通能力、市场信息捕捉能力等优势,带动安置区群众创业、就业,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设美好的家园。同时,综合服务办公室还根据“应保尽保”的要求,制定政策兜底方案,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二)自我管理,让纪律严起来。群众搬迁到城市安置后,群众无法脱离安置区,安置区建设也离不开群众,安置区的环境卫生、治安、文明、和谐都要靠群众共同来完成。为此,两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严明纪律,自觉参与安置区管理,树立“安置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让群众成为安置区的主人,群众参与管理自己居住的安置区,安置区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一是让群众参与制定制度,激发自主意识。两个安置区均以群众搬出地的乡镇进行分组,每个乡镇选出一名搬迁群众作为组长,负责本乡镇搬迁群众的联络服务和管理工作,并作为安置区的“立法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党支部交流会、群众听证会,征集安置区管理的“金点子”,“立法者”参与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制定“安置区居民公约”“告知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让群众感受到这不仅是安置区物管公司在管理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纪律约束。通过群众参与制定管理制度,既体现了群众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让群众参与管理安置区,尊重首创精神。参与是构建和谐安置区的生命线,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安置区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参与标志着群众既可以分享安置区内的利益,又能够承担安置区内的责任。两个安置区都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参与安置区建设和管理,让群众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在活动中提高参与意识,进而培养了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三是让群众家庭融入安置区,主动参与管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安置区文化的主要载体。家庭的文明程度,决定着该安置区的文明程度,家庭和谐了,安置区才会和谐,安置区和谐了,社会才和谐。为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安置区事务中来,两个安置区的党支部积极利用节假日开展适合各种人群的文娱体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安置区内各个家庭加深了解。四是让群众主动参与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在两个安置点分别建立“新市民讲习所”,对搬迁户开展从农民到新市民的转变教育,在活动中渗透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让居民自觉维护安置区环境卫生,自觉维护安置区的公共设施。


    (三)自我服务,让本领强起来。为鼓励搬迁群众立足自身脱贫致富实际本领优势,经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安龙县组织在两个安置区成立了两家三级物业管理股份制企业——贵韵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五福物流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人员均为搬迁群众,让搬迁群众为搬迁群众服务,享受自我服务的感觉,增强自我服务的本领。一是组建机构自我服务。贵韵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五福物流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都是由搬迁群众自发组建的物管公司,组建目的是自我服务,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缓解政府就业压力。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帮助,拓展业务范围,通过有偿服务实现公司收益来保障安置区的各项公益服务。二是动员群众入股增收。贵韵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五福物流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分别为50万元、100万,每股1万元,现入股的大多数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公司设置董事长、公司经理、监事长,聘请了专业财务人员。群众投入资金入股后,因为利益链接机制,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三是建立服务运行机制。两个公司主要提供公益性和有偿性两种服务。公益性服务针对已搬迁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三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要求实现物管费第一年免费,第二、第三年减半;三年后利用公司赚取的利润继续实施减免,其中还未脱贫的贫困户实行全免,已脱贫的减半或象征性收取。为保全股东的股金安全和权益,公司通过拓展业务范围来保障公司的收益,并优先考虑股东及搬迁群众就业。


    (四)自我发展,让生活好起来。安置区群众在县移民局、县农业局、县工商局等部门帮助下,成立了安龙县小蚂蚁食用菌农民种殖专业合作社、安龙县感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安龙普发农业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安置区100多户群众报名加入合作社,领棚230个种植香菇,他们自我发展愿望强烈,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一是创新管理模式。依托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安龙县创新实施“政府+金融+科技+企业+基地+搬迁群众”,“统一建设大棚、统一品种、统一菌包生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回收销售和农户分户种植”的“六位一体六统一分”管理模式,为群众自我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二是实施以老带新。采取“1210”种植模式,即以老户带新户的办法,每1户农户入驻园区管理2个标准大棚,2年实现10万元的目标。搬迁贫困户入驻园区菌棒定金由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0万元,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统一制作菌棒,统一按保护价回收销售,使搬迁群众均达到预定的目标收入,贷款全部按期归还。

 

三、取得成效


    安龙县通过实施“四自”模式,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精准将贫困群众“对号入座”,为他们找准路子,创造就业空间,强化后续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与全面小康的蓝图越来越近。

    

    (一)让群众改变了过去懒散习惯。为让搬迁群众主动自主创业,安龙县组织人员召集搬迁群众在两个安置区召开共商会共30余次,主动上门宣传300多次,教育和引导搬迁群众不能什么都“等、靠、要”,要通过勤劳的双手来致富,相互比一比谁家致富最快,改变了许多群众过去一有空就喝酒打牌的不良习惯,自主创业的路子越来越宽。从龙山镇纳赖村凉水井组搬迁到九龙新区安置点现年48岁的张忠兴,过去在老家居住时无所事事,喜欢喝酒,一天就提起鸟笼到瞎逛逗鸟玩,和70多岁的母亲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2016年11月搬迁到九龙新区安置点后,先在县城食用菌园区建食用菌大棚,后找到“五福”水电安装工程部江成同志找工做。由于张忠兴有文化,脑子也好使,江成便安排他搞管理,每月3000多元收入。有事做了,张忠兴过去的懒散习惯也得到了彻底改变。


    (二)让群众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跟一般农户相比,贫困户运用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更弱。不要说眼界和技术,就连政府发布的扶贫政策和措施,都很难准确接收,自我造血难。有的自我满足心强,没有时间观念,只顾眼前利益,不从长远考虑,吃一顿算一顿,导致一直都很贫困。为此,安龙县充分利用新时代市讲习所,将两个安置区搬迁群众进行集中培训,跟群众解读扶贫政策,讲解致富和生活之道,用群众的话,说群众的事,举群众之例,解群众之忧,将政策跟群众讲清楚说明白,进一步提升了群众自我管理能力。42岁的罗飞和他的老母亲,原来在龙山镇新场坝居委会下纳赖组居住时,每年就种2亩田,收入2600元左右,其余时间就是闲逛,一家人日子过得甚是清苦。搬迁到九龙新区安置点后帮助建食用菌大棚,月收入3600元。“以前在老家烂酒,晚上喝醉了,有时睡到第二天下午也没人叫,现在搬出来天天有事情做,有人管,有时间观念了,守纪律性了,收入也增加了,现在干一个月的活比在老家做一年的庄稼收入还强……”谈起搬出来的好处,罗飞很是欣慰。


    (三)让群众增强了自我服务意识。针对已搬迁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物管公司积极开展公益性服务,前三年物管费免第一年,第二、第三年减半;三年后利用公司赚取的利润继续实施减免,其中还未脱贫的贫困户实行全免,已脱贫的减半或象征性收取。为保全股东的股金安全和权益,物管公司积极拓展有偿服务项目,建管理小区菜市场,收取摊位管理费;收取外来机动车、摩托车停车费;经营购物超市,收取合理利润;加盟快递公司,收发快递手续费;建午托园、托儿所,做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创收;提供家政服务创收;组建房建、水电施工队伍参与政府性工程建设的劳务输出管理费创收;管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创收。贵韵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韦孔昌介绍:“这些服务行业的相继开展,可进一步增强群众自我服务意识,保全所有股东的股金安全和红利,公司预计年收入可达160万元,并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0个以上。”五福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杨明介绍:“我们已经接洽了兴仁县的一家饰品厂,他们也同意在城北安置点建分厂,县移民局刘兴安局长已经答应给他们厂房,这是一个没有噪音,没有粉尘的行业,不扰民,第一期能够解决300人就业,每人每月能够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公司没有什么利润,但对贫困户的增收致富,带动能力非常强;另外,在县移民局和钱相街道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的超市已经营业,预计每年的纯利润在100万左右,除了解决贫困户的就业,还能够给公司创收”。


    (四)让群众找到了自我发展方向。为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找到自我发展方向,安龙县根据安置产业发展导向和企业就业岗位需求,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引导搬迁群众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切实提高搬迁群众的创业就业素质和能力。今年2月15日,安龙县就业局和兴运司在九龙新区安置点开办厨师、超市等业务培训,向群众传授辣子鸡、红焖牛肉、干煸洋芋丝等20多个特色农家菜的制法,吸引了小区100余名群众参观学习,现一些群众做起了饮食业,开起了小超市。从万峰湖镇放羊湾搬迁到九龙新区安置点的吕昌敏,在一楼开了一间吕记满福超市,每天有二三百元收入,还让娃娃在附近的栖凤一小读书,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四、几点启示


    易地扶贫搬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安龙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四自”模式(自主创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创新实践。


    ——政府引导是手段。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专项扶贫工程,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安龙县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切实做好顶层设计,选准“老乡进城”这一个突破口,引导群众搬迁,引导群众自主创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搬迁群众办了好事、做了实事、解了难事,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搬得情愿、圆了心愿。


    ——科学规划是基础。易地扶贫搬迁是以贫困群众为主体、政府补助为指导的项目,群众搬迁到安置点后做好产业园区规划,让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增收致富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安龙县按照“以稳促搬、以产带迁、先产后迁”的要求,同步配套产业建设,在安置区周边规划建设万亩白芨产业园、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和辐射区、花卉产业园区、光伏产业园区、温氏集团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产业园区,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可持续的产业,用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致富,做到了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以增收支撑脱贫,让搬迁群众看到了美好未来、看到了光明前景。


    ——群众自愿是前提。群众自愿参与才是有效的社会管理,群众自愿不仅是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更成为改革让百姓受益的前提,群众不答应的事情,绝不可蛮干、乱干。安龙县在两个安置点建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不搞强迫命令,不追求轰动效应,群众自愿入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群众自愿自主管理自己,是该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


    ——发展产业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安龙县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有市场、能直接让老百姓得实惠的食用菌、白芨、花卉等山地高效农业,推进脱贫攻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纵深发展,为搬迁群众提供充足的就业、可持续的产业,用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致富。实践证明,没有产业的支撑,老百姓增收致富就是一句空话,只有着力发展产业、培育产业、带动就业,才能确保搬迁群众有产业、有就业、能发展。

 

(文:易翔  孔庆宇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汉字密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甲骨文
  •   返回
  •  下一篇:招堤,见证故都三百年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学术 >
  • 安龙“四自模式”让易地扶贫搬迁雪球越滚越大

安龙“四自模式”让易地扶贫搬迁雪球越滚越大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黔西南州委宣传部 | 2018-07-26 09:43    [转载]

 安龙“四自模式”让易地扶贫搬迁雪球越滚越大


    核心导读: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贵州省安龙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号工程”,通过引导搬迁户“自主创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四自”模式,有效激发了搬迁户的内生动力,让搬迁户实现了从农民到新市民的转变;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实现了从“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促成了以搬迁带动搬迁,搬迁雪球越滚越大。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安龙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作为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的重中之重和首要战役进行部署,于2016年初向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老百姓发出“老乡进城”的诚挚邀请后,许多缺乏生存条件的农民相继搬离大山,进入县城集中安置,并通过实施“四自”模式(自主创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帮助搬迁群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搬迁群众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激发了搬迁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基本情况

 

    安龙县地处贵州西南部,与广西隆林县交界,国土面积2237平方公里,全县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140个村(居),总人口47.6万,农村人口32.55万,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贫困村85个,贫困农户10639户,贫困人口35731人。“十三五”规划搬迁任务为24959人,其中贫困人口20873人;2016年实施搬迁2006人(贫困人口1808人),2017年6620(贫困人口6053人)已分房并2018年春节前入住,2018年16900人(贫困人口13026人)在2018年6月前实现全部搬迁入住,将提前1年完成搬迁入住任务。搬迁群众主要安置在两个安置区:城西安置区——九龙新区,主要安置2016年第一批搬迁对象和提前安排安置的第二批搬迁对象,目前442户1905人已全部入住,成立了贵韵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城北安置区——“五福”小镇第一期工程,主要安置2017年第一批搬迁对象和生态移民搬迁对象,目前346户2008人已全部入住,成立了五福物流物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主要做法


    搬迁群众是否能通过搬迁真正实现“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关键在于搬出来后生活来源是否有保障。为此,安龙县着力从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解决就业、提高素质等方面入手,引导他们自主创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全面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使他们通过搬迁不只是拆掉了旧居,而是真正搬掉了贫困。


    (一)自主创业,让路子多起来。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说,脱贫的关键是就业。自首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九龙新区、“五福”小镇安置区后,安龙县积极联系各地企业到安置区招工,联合各企业成立劳务合作社,使青壮年劳动力和老、弱、病、残各类人员都能人尽其才。如今,搬迁群众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者,在全县呈现出多元化就业、多渠道致富的发展趋势。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县委、县政府按照“一户一份资产分红”、“一户一人技能培训”、“一户至少一人就业”的要求,根据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方案。按照“以稳促搬、以产带迁、先产后迁”的工作要求,同步配套产业建设,在安置区周边规划建设万亩白芨产业园、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和辐射区、花卉产业园区、光伏产业园区、温氏集团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产业和小微创业园、石材产业园等工业园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难题,为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鼓励自主创业。通过整合农业、扶贫、就业等技术培训资源,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搬迁群众素养和技能,增强了搬迁群众立足自身脱贫致富实际本领。三是建强战斗堡垒。从县移民局、水务局、供电局、公安局、就业局、教育局和镇(街道)抽派联络员组建的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综合服务办公室,专职抓好供电、供水、治安、就业创业、就学等方面的服务,主动与栖凤街道党工委谋划成立九龙社区,按照相关程序规定成立党支部及居委会等自治组织,社区现有党员15名,其中能人党员9名。党支部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结合自身技术特长、协调沟通能力、市场信息捕捉能力等优势,带动安置区群众创业、就业,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设美好的家园。同时,综合服务办公室还根据“应保尽保”的要求,制定政策兜底方案,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二)自我管理,让纪律严起来。群众搬迁到城市安置后,群众无法脱离安置区,安置区建设也离不开群众,安置区的环境卫生、治安、文明、和谐都要靠群众共同来完成。为此,两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严明纪律,自觉参与安置区管理,树立“安置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让群众成为安置区的主人,群众参与管理自己居住的安置区,安置区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一是让群众参与制定制度,激发自主意识。两个安置区均以群众搬出地的乡镇进行分组,每个乡镇选出一名搬迁群众作为组长,负责本乡镇搬迁群众的联络服务和管理工作,并作为安置区的“立法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党支部交流会、群众听证会,征集安置区管理的“金点子”,“立法者”参与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制定“安置区居民公约”“告知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让群众感受到这不仅是安置区物管公司在管理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纪律约束。通过群众参与制定管理制度,既体现了群众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让群众参与管理安置区,尊重首创精神。参与是构建和谐安置区的生命线,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安置区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参与标志着群众既可以分享安置区内的利益,又能够承担安置区内的责任。两个安置区都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参与安置区建设和管理,让群众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在活动中提高参与意识,进而培养了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三是让群众家庭融入安置区,主动参与管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安置区文化的主要载体。家庭的文明程度,决定着该安置区的文明程度,家庭和谐了,安置区才会和谐,安置区和谐了,社会才和谐。为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安置区事务中来,两个安置区的党支部积极利用节假日开展适合各种人群的文娱体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安置区内各个家庭加深了解。四是让群众主动参与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在两个安置点分别建立“新市民讲习所”,对搬迁户开展从农民到新市民的转变教育,在活动中渗透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让居民自觉维护安置区环境卫生,自觉维护安置区的公共设施。


    (三)自我服务,让本领强起来。为鼓励搬迁群众立足自身脱贫致富实际本领优势,经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安龙县组织在两个安置区成立了两家三级物业管理股份制企业——贵韵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五福物流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人员均为搬迁群众,让搬迁群众为搬迁群众服务,享受自我服务的感觉,增强自我服务的本领。一是组建机构自我服务。贵韵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五福物流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都是由搬迁群众自发组建的物管公司,组建目的是自我服务,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缓解政府就业压力。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帮助,拓展业务范围,通过有偿服务实现公司收益来保障安置区的各项公益服务。二是动员群众入股增收。贵韵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五福物流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分别为50万元、100万,每股1万元,现入股的大多数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公司设置董事长、公司经理、监事长,聘请了专业财务人员。群众投入资金入股后,因为利益链接机制,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三是建立服务运行机制。两个公司主要提供公益性和有偿性两种服务。公益性服务针对已搬迁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三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要求实现物管费第一年免费,第二、第三年减半;三年后利用公司赚取的利润继续实施减免,其中还未脱贫的贫困户实行全免,已脱贫的减半或象征性收取。为保全股东的股金安全和权益,公司通过拓展业务范围来保障公司的收益,并优先考虑股东及搬迁群众就业。


    (四)自我发展,让生活好起来。安置区群众在县移民局、县农业局、县工商局等部门帮助下,成立了安龙县小蚂蚁食用菌农民种殖专业合作社、安龙县感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安龙普发农业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安置区100多户群众报名加入合作社,领棚230个种植香菇,他们自我发展愿望强烈,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一是创新管理模式。依托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安龙县创新实施“政府+金融+科技+企业+基地+搬迁群众”,“统一建设大棚、统一品种、统一菌包生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回收销售和农户分户种植”的“六位一体六统一分”管理模式,为群众自我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二是实施以老带新。采取“1210”种植模式,即以老户带新户的办法,每1户农户入驻园区管理2个标准大棚,2年实现10万元的目标。搬迁贫困户入驻园区菌棒定金由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0万元,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统一制作菌棒,统一按保护价回收销售,使搬迁群众均达到预定的目标收入,贷款全部按期归还。

 

三、取得成效


    安龙县通过实施“四自”模式,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精准将贫困群众“对号入座”,为他们找准路子,创造就业空间,强化后续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与全面小康的蓝图越来越近。

    

    (一)让群众改变了过去懒散习惯。为让搬迁群众主动自主创业,安龙县组织人员召集搬迁群众在两个安置区召开共商会共30余次,主动上门宣传300多次,教育和引导搬迁群众不能什么都“等、靠、要”,要通过勤劳的双手来致富,相互比一比谁家致富最快,改变了许多群众过去一有空就喝酒打牌的不良习惯,自主创业的路子越来越宽。从龙山镇纳赖村凉水井组搬迁到九龙新区安置点现年48岁的张忠兴,过去在老家居住时无所事事,喜欢喝酒,一天就提起鸟笼到瞎逛逗鸟玩,和70多岁的母亲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2016年11月搬迁到九龙新区安置点后,先在县城食用菌园区建食用菌大棚,后找到“五福”水电安装工程部江成同志找工做。由于张忠兴有文化,脑子也好使,江成便安排他搞管理,每月3000多元收入。有事做了,张忠兴过去的懒散习惯也得到了彻底改变。


    (二)让群众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跟一般农户相比,贫困户运用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更弱。不要说眼界和技术,就连政府发布的扶贫政策和措施,都很难准确接收,自我造血难。有的自我满足心强,没有时间观念,只顾眼前利益,不从长远考虑,吃一顿算一顿,导致一直都很贫困。为此,安龙县充分利用新时代市讲习所,将两个安置区搬迁群众进行集中培训,跟群众解读扶贫政策,讲解致富和生活之道,用群众的话,说群众的事,举群众之例,解群众之忧,将政策跟群众讲清楚说明白,进一步提升了群众自我管理能力。42岁的罗飞和他的老母亲,原来在龙山镇新场坝居委会下纳赖组居住时,每年就种2亩田,收入2600元左右,其余时间就是闲逛,一家人日子过得甚是清苦。搬迁到九龙新区安置点后帮助建食用菌大棚,月收入3600元。“以前在老家烂酒,晚上喝醉了,有时睡到第二天下午也没人叫,现在搬出来天天有事情做,有人管,有时间观念了,守纪律性了,收入也增加了,现在干一个月的活比在老家做一年的庄稼收入还强……”谈起搬出来的好处,罗飞很是欣慰。


    (三)让群众增强了自我服务意识。针对已搬迁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物管公司积极开展公益性服务,前三年物管费免第一年,第二、第三年减半;三年后利用公司赚取的利润继续实施减免,其中还未脱贫的贫困户实行全免,已脱贫的减半或象征性收取。为保全股东的股金安全和权益,物管公司积极拓展有偿服务项目,建管理小区菜市场,收取摊位管理费;收取外来机动车、摩托车停车费;经营购物超市,收取合理利润;加盟快递公司,收发快递手续费;建午托园、托儿所,做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创收;提供家政服务创收;组建房建、水电施工队伍参与政府性工程建设的劳务输出管理费创收;管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创收。贵韵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韦孔昌介绍:“这些服务行业的相继开展,可进一步增强群众自我服务意识,保全所有股东的股金安全和红利,公司预计年收入可达160万元,并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0个以上。”五福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杨明介绍:“我们已经接洽了兴仁县的一家饰品厂,他们也同意在城北安置点建分厂,县移民局刘兴安局长已经答应给他们厂房,这是一个没有噪音,没有粉尘的行业,不扰民,第一期能够解决300人就业,每人每月能够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公司没有什么利润,但对贫困户的增收致富,带动能力非常强;另外,在县移民局和钱相街道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的超市已经营业,预计每年的纯利润在100万左右,除了解决贫困户的就业,还能够给公司创收”。


    (四)让群众找到了自我发展方向。为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找到自我发展方向,安龙县根据安置产业发展导向和企业就业岗位需求,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引导搬迁群众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切实提高搬迁群众的创业就业素质和能力。今年2月15日,安龙县就业局和兴运司在九龙新区安置点开办厨师、超市等业务培训,向群众传授辣子鸡、红焖牛肉、干煸洋芋丝等20多个特色农家菜的制法,吸引了小区100余名群众参观学习,现一些群众做起了饮食业,开起了小超市。从万峰湖镇放羊湾搬迁到九龙新区安置点的吕昌敏,在一楼开了一间吕记满福超市,每天有二三百元收入,还让娃娃在附近的栖凤一小读书,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四、几点启示


    易地扶贫搬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安龙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四自”模式(自主创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创新实践。


    ——政府引导是手段。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专项扶贫工程,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安龙县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切实做好顶层设计,选准“老乡进城”这一个突破口,引导群众搬迁,引导群众自主创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搬迁群众办了好事、做了实事、解了难事,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搬得情愿、圆了心愿。


    ——科学规划是基础。易地扶贫搬迁是以贫困群众为主体、政府补助为指导的项目,群众搬迁到安置点后做好产业园区规划,让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增收致富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安龙县按照“以稳促搬、以产带迁、先产后迁”的要求,同步配套产业建设,在安置区周边规划建设万亩白芨产业园、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和辐射区、花卉产业园区、光伏产业园区、温氏集团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产业园区,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可持续的产业,用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致富,做到了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以增收支撑脱贫,让搬迁群众看到了美好未来、看到了光明前景。


    ——群众自愿是前提。群众自愿参与才是有效的社会管理,群众自愿不仅是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更成为改革让百姓受益的前提,群众不答应的事情,绝不可蛮干、乱干。安龙县在两个安置点建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不搞强迫命令,不追求轰动效应,群众自愿入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群众自愿自主管理自己,是该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


    ——发展产业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安龙县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有市场、能直接让老百姓得实惠的食用菌、白芨、花卉等山地高效农业,推进脱贫攻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纵深发展,为搬迁群众提供充足的就业、可持续的产业,用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致富。实践证明,没有产业的支撑,老百姓增收致富就是一句空话,只有着力发展产业、培育产业、带动就业,才能确保搬迁群众有产业、有就业、能发展。

 

(文:易翔  孔庆宇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汉字密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甲骨文
  •   返回
  •  下一篇:招堤,见证故都三百年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