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名人名作 >
  • 古城墙上观烽火

古城墙上观烽火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黔西南州文体广电旅游新闻出版局 | 2018-07-26 09:04    [转载]

    在贞丰县龙城镇的定塘村现存残缺一石头城,周长约2500米,有青石砌成,分为东、西、南、北门,均用青石砌成,城有四门,占地30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定边城内“军民杂处、农商并居”,繁荣一时,成为北盘江畔影响巨大的一座城垣和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枢纽,可以想象,有这座城堡的庇护,免除兵匪之患,居民们是怎样惬意的享受生活,城内目前尚存有明代建成的大量石阶路和部分屋基,以及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建成的观音庙和关帝庙,现在,还有70多户、数百口人居住在城内。

    该城的形状为梯形。西面城垣长约650米,南面城垣长约350米,东、西面城垣各50米,城墙厚1.5米,现存最高处4米,最低处为1米左右。从四个城门通向城外都还有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遗迹,这石板路上其中两块3米长、宽和厚各50厘米的石头,形如刀剑,因它只距关帝庙80步远,所以当地人常把它称为关刀石。

    定塘石头城又叫定边城,它于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至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建成,历时五年,其修建目的就是“宿兵以卫民”,该城池是由普安监军副使朱家明组织建造的11座城池之一。朱家民完成这次浩大的工程后,获得了朝廷的表彰,明思宗朱由检特赐此城名为定边城,但当地居民则以“定边城”称呼这座城堡。 

    站在定边城上,可以俯视龙场坝子绵延数千里的肥沃田土,定边城所在的位置不算高,但又绝对的易守难攻,从这处遗址,可以管窥到明代屯兵文化的精妙。
明代疆域广大,很多地方是汉文化没有覆盖的,针对云、贵、吉、辽、甘、陕等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明王朝实行屯兵制,选定地势险要的地方建立屯堡,规定500户为一屯,一户出一屯兵,有战为兵,无战为民,平时屯兵训练,战时出征打仗,屯兵制保证了军事供给主要靠就地解决,减轻了中央政府压力,在边疆地区屯兵,可以在动乱时免于从远方征调部队,得意以逸待劳,众屯堡还可声势联络,收到互相援助夹击功效,有利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秋日的黄昏,静心踏着这青石古道走访古城,感受着经岁月沧桑冲蚀留下的遗迹,让人生一种怀古悠思。

    查阅史料,古城墙有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清朝嘉庆二年正月初五,出生于安龙洞洒村的布依女王囊仙和出生于邻寨当丈布依寨的韦朝元率领布依族起义,史称“南笼起义”。义军攻克永丰州(今贞丰县)及西北面的定头城。知州明安泰与守备江涛等据城扼守。义军二、三千人围攻,攻打7天7夜,才把城攻破。

    南笼起义的烽火震惊了清廷和嘉庆皇帝,清廷紧急调动云贵及两广大员聚集近万大军进行围剿。同时,南笼各地地主在重金的鼓舞下相继组建了39支地主武装配合镇压。王、韦二人以洞洒、当丈为指挥中心,组织英勇反击。但因力量过于悬殊,战线不断收缩,节节败退到南笼府据守。王、韦二人一面在洞洒、当丈两地增筑木城,加强指挥中心的防御,一面增派兵力到普安、捧乍等地进行增援。

    8月15日,清军和各路地主武装进剿洞洒和当丈两地义军,战斗十分惨烈。清军人多势众,武器精良,洞洒、当丈的军寨被攻破,义军将士挥舞大刀、长矛、梭标同清军进行拼死搏斗,不敌而退到木城之中,战场上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最后,义军临死不屈,王、韦二人和义军将士点燃大火自焚,王、韦二帅在烈焰中被俘。

“南笼起义”被镇压后,王囊仙、韦朝元、王化明、韦抱堵4名首领被押到北京杀头示众,桑鸿升等765名义军大小首领、1052名义军战士被清廷陵迟处死在南笼城郊,清廷遂将南笼府改名为兴义府,把义军的各式武器运往贵阳,铸成一根铁柱,刻上颂扬武功的文字,树立于贵阳甲秀楼旁。

    南笼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王囊仙、韦朝元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创造的英雄事迹,流芳百世!

    史料里的定边城,曾经是争战杀伐的兵家之地,竟然就是我生我养我的地片土地,这种与历史的亲近感,是在课堂上无论如何也未曾有过的,书未读透,路未行远,历史在眼,却未曾觉知,惭愧!

    史料还记载,这里是一个万人坟,坟中埋葬的是就是清嘉庆丁巳二月“南笼起义”死难的军民。万人坟墓碑记载,当时的吏部候选县正堂任垅撰写的《志义冢文》,记叙了嘉庆二年破城始末,他叙述的破城方为兴义北乡的苗民,考据当时的苗民起义,破城者当为嘉庆元年(公元1797年)揭竿而起的韦胡元,王囊仙部队,此次起义历时一年,清王朝部队与义军在定头城的数次交战,造成了数四千死难者,万人坟,是当地老百姓笼统而不准确的叫法。

    游访该城遗址,给后人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眼前的历史建筑遗迹,展现了当时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军事战略的地位,它虽毁于战火,留下残缺的城墙遗址,但那筑城者的艰辛,战火纷纷的场面,攻防对阵的拼杀,腥风血雨的凄凉惨景仿佛呈现在我们眼前。

    三百多年的风雨历史过去了,这座古城也早已毁于战火中,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在下街至南门有一段长200米的街道,宽10多米,用石板铺就,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仍保存较好,定为县级保护文物。关帝庙是修城时建的,后毁于战火,再由刘澍滋承办,刘崇高率族人重修,曾经香烟不断,来者多为求子,此庙保存完好,是上下街的分界标志。城内东门一土堡上,修过县衙门,遗址至今尚存。

    古城墙是用石头垒成的。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雨的驳蚀,已变得越来越矮,越来越窄。现在看到的古城墙,上面已长满了杂草、灌木。

    夕阳西下,有风从西北方向吹来,古城墙上的杂草在风中簌簌作响。我站在古城墙上思绪万千:一座三百多年前的古城,似乎又耸立在我眼前。这里曾商贾云集,一度繁华。城内人潮涌动,市声喧闹。关帝庙的念经声,教场上的练兵声,似乎又在我耳边响起。但一次次的战乱纷乘,人们又一次次在狼烟中逃难。暮鼓晨钟不再响起,繁盛的定边城却成了一座死寂的空城,曾繁盛一时的定边,只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

    历史总是离不开血与火。我曾多次翻阅泛黄的经卷,想从经典中寻找到关于定边这座古城的详细记载,但每次都让我失望。在漫长历史的洪流中,三百多年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只是浪花一朵。但我想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我的先民们是怎样来开垦这片土地的,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劫难,可找不到文字的记载。

    我站在古城墙上,看着残缺的城墙,看着广阔的田野,看着远近的村落,看着村道上的牛群、鸭群,现在的定边,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历史被岁月的尘埃掩盖。清爽的晚风不再吹来。拒绝一切喧闹的寂静,神秘地躲藏在时间深处的某一个角落,窥视着即将发生的一切。静立的古城墙成了一道沉默的风景,倾听着天空与大地对话,静看着残阳与山梁接吻。在袅袅炊烟中,血红的残阳从山梁上慢慢地坠落,跌进了一个幽谧的梦境。一个古老的梦在升腾,在绽放,在燃烧……古城墙遗址,给后人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眼前的历史建筑遗迹,展现了当时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军事战略的地位,它虽毁于战火,留下残缺的城墙遗址,但那筑城者的艰辛,战火纷纷的场面,攻防对阵的拼杀,腥风血雨的凄凉惨景仿佛呈现在当代人的眼前,竟然有了许多沧桑、深沉之感。

    岁月流逝,当年的定边城早已变成了眼前的村庄,只留下那残缺的城墙矗立在风中,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风云上百年的定头城,不知蕴含了多少故事,有关涉国家社会的大事件,也有普通老百姓的爱恨情仇,而今,这些都已随风飘逝,留给我们的,仅仅是石头城里一块快风化侵蚀的石灰石。

    告别石头城的时候,我们没法将点点滴滴的历史碎片拼成可供解读的资料,只是站在这城头,感受历史的气息。

 

(文:蒙荣荣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黄药师
  •   返回
  •  下一篇:鱼钩上的万峰湖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名人名作 >
  • 古城墙上观烽火

古城墙上观烽火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黔西南州文体广电旅游新闻出版局 | 2018-07-26 09:04    [转载]

    在贞丰县龙城镇的定塘村现存残缺一石头城,周长约2500米,有青石砌成,分为东、西、南、北门,均用青石砌成,城有四门,占地30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定边城内“军民杂处、农商并居”,繁荣一时,成为北盘江畔影响巨大的一座城垣和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枢纽,可以想象,有这座城堡的庇护,免除兵匪之患,居民们是怎样惬意的享受生活,城内目前尚存有明代建成的大量石阶路和部分屋基,以及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建成的观音庙和关帝庙,现在,还有70多户、数百口人居住在城内。

    该城的形状为梯形。西面城垣长约650米,南面城垣长约350米,东、西面城垣各50米,城墙厚1.5米,现存最高处4米,最低处为1米左右。从四个城门通向城外都还有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遗迹,这石板路上其中两块3米长、宽和厚各50厘米的石头,形如刀剑,因它只距关帝庙80步远,所以当地人常把它称为关刀石。

    定塘石头城又叫定边城,它于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至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建成,历时五年,其修建目的就是“宿兵以卫民”,该城池是由普安监军副使朱家明组织建造的11座城池之一。朱家民完成这次浩大的工程后,获得了朝廷的表彰,明思宗朱由检特赐此城名为定边城,但当地居民则以“定边城”称呼这座城堡。 

    站在定边城上,可以俯视龙场坝子绵延数千里的肥沃田土,定边城所在的位置不算高,但又绝对的易守难攻,从这处遗址,可以管窥到明代屯兵文化的精妙。
明代疆域广大,很多地方是汉文化没有覆盖的,针对云、贵、吉、辽、甘、陕等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明王朝实行屯兵制,选定地势险要的地方建立屯堡,规定500户为一屯,一户出一屯兵,有战为兵,无战为民,平时屯兵训练,战时出征打仗,屯兵制保证了军事供给主要靠就地解决,减轻了中央政府压力,在边疆地区屯兵,可以在动乱时免于从远方征调部队,得意以逸待劳,众屯堡还可声势联络,收到互相援助夹击功效,有利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秋日的黄昏,静心踏着这青石古道走访古城,感受着经岁月沧桑冲蚀留下的遗迹,让人生一种怀古悠思。

    查阅史料,古城墙有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清朝嘉庆二年正月初五,出生于安龙洞洒村的布依女王囊仙和出生于邻寨当丈布依寨的韦朝元率领布依族起义,史称“南笼起义”。义军攻克永丰州(今贞丰县)及西北面的定头城。知州明安泰与守备江涛等据城扼守。义军二、三千人围攻,攻打7天7夜,才把城攻破。

    南笼起义的烽火震惊了清廷和嘉庆皇帝,清廷紧急调动云贵及两广大员聚集近万大军进行围剿。同时,南笼各地地主在重金的鼓舞下相继组建了39支地主武装配合镇压。王、韦二人以洞洒、当丈为指挥中心,组织英勇反击。但因力量过于悬殊,战线不断收缩,节节败退到南笼府据守。王、韦二人一面在洞洒、当丈两地增筑木城,加强指挥中心的防御,一面增派兵力到普安、捧乍等地进行增援。

    8月15日,清军和各路地主武装进剿洞洒和当丈两地义军,战斗十分惨烈。清军人多势众,武器精良,洞洒、当丈的军寨被攻破,义军将士挥舞大刀、长矛、梭标同清军进行拼死搏斗,不敌而退到木城之中,战场上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最后,义军临死不屈,王、韦二人和义军将士点燃大火自焚,王、韦二帅在烈焰中被俘。

“南笼起义”被镇压后,王囊仙、韦朝元、王化明、韦抱堵4名首领被押到北京杀头示众,桑鸿升等765名义军大小首领、1052名义军战士被清廷陵迟处死在南笼城郊,清廷遂将南笼府改名为兴义府,把义军的各式武器运往贵阳,铸成一根铁柱,刻上颂扬武功的文字,树立于贵阳甲秀楼旁。

    南笼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王囊仙、韦朝元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创造的英雄事迹,流芳百世!

    史料里的定边城,曾经是争战杀伐的兵家之地,竟然就是我生我养我的地片土地,这种与历史的亲近感,是在课堂上无论如何也未曾有过的,书未读透,路未行远,历史在眼,却未曾觉知,惭愧!

    史料还记载,这里是一个万人坟,坟中埋葬的是就是清嘉庆丁巳二月“南笼起义”死难的军民。万人坟墓碑记载,当时的吏部候选县正堂任垅撰写的《志义冢文》,记叙了嘉庆二年破城始末,他叙述的破城方为兴义北乡的苗民,考据当时的苗民起义,破城者当为嘉庆元年(公元1797年)揭竿而起的韦胡元,王囊仙部队,此次起义历时一年,清王朝部队与义军在定头城的数次交战,造成了数四千死难者,万人坟,是当地老百姓笼统而不准确的叫法。

    游访该城遗址,给后人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眼前的历史建筑遗迹,展现了当时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军事战略的地位,它虽毁于战火,留下残缺的城墙遗址,但那筑城者的艰辛,战火纷纷的场面,攻防对阵的拼杀,腥风血雨的凄凉惨景仿佛呈现在我们眼前。

    三百多年的风雨历史过去了,这座古城也早已毁于战火中,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在下街至南门有一段长200米的街道,宽10多米,用石板铺就,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仍保存较好,定为县级保护文物。关帝庙是修城时建的,后毁于战火,再由刘澍滋承办,刘崇高率族人重修,曾经香烟不断,来者多为求子,此庙保存完好,是上下街的分界标志。城内东门一土堡上,修过县衙门,遗址至今尚存。

    古城墙是用石头垒成的。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雨的驳蚀,已变得越来越矮,越来越窄。现在看到的古城墙,上面已长满了杂草、灌木。

    夕阳西下,有风从西北方向吹来,古城墙上的杂草在风中簌簌作响。我站在古城墙上思绪万千:一座三百多年前的古城,似乎又耸立在我眼前。这里曾商贾云集,一度繁华。城内人潮涌动,市声喧闹。关帝庙的念经声,教场上的练兵声,似乎又在我耳边响起。但一次次的战乱纷乘,人们又一次次在狼烟中逃难。暮鼓晨钟不再响起,繁盛的定边城却成了一座死寂的空城,曾繁盛一时的定边,只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

    历史总是离不开血与火。我曾多次翻阅泛黄的经卷,想从经典中寻找到关于定边这座古城的详细记载,但每次都让我失望。在漫长历史的洪流中,三百多年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只是浪花一朵。但我想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我的先民们是怎样来开垦这片土地的,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劫难,可找不到文字的记载。

    我站在古城墙上,看着残缺的城墙,看着广阔的田野,看着远近的村落,看着村道上的牛群、鸭群,现在的定边,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历史被岁月的尘埃掩盖。清爽的晚风不再吹来。拒绝一切喧闹的寂静,神秘地躲藏在时间深处的某一个角落,窥视着即将发生的一切。静立的古城墙成了一道沉默的风景,倾听着天空与大地对话,静看着残阳与山梁接吻。在袅袅炊烟中,血红的残阳从山梁上慢慢地坠落,跌进了一个幽谧的梦境。一个古老的梦在升腾,在绽放,在燃烧……古城墙遗址,给后人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眼前的历史建筑遗迹,展现了当时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军事战略的地位,它虽毁于战火,留下残缺的城墙遗址,但那筑城者的艰辛,战火纷纷的场面,攻防对阵的拼杀,腥风血雨的凄凉惨景仿佛呈现在当代人的眼前,竟然有了许多沧桑、深沉之感。

    岁月流逝,当年的定边城早已变成了眼前的村庄,只留下那残缺的城墙矗立在风中,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风云上百年的定头城,不知蕴含了多少故事,有关涉国家社会的大事件,也有普通老百姓的爱恨情仇,而今,这些都已随风飘逝,留给我们的,仅仅是石头城里一块快风化侵蚀的石灰石。

    告别石头城的时候,我们没法将点点滴滴的历史碎片拼成可供解读的资料,只是站在这城头,感受历史的气息。

 

(文:蒙荣荣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黄药师
  •   返回
  •  下一篇:鱼钩上的万峰湖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