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贵州龙”的故乡
——黔西南州化石保护“三馆”建设侧记
贵州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的苍茫大山中,在黔西南1.6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汉族等35个民族,经过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如今总人口已达365万。
在黔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许多世界级、国家级重要地质遗迹:气势恢宏的万峰林、碧波荡漾的万峰湖、拔地而起的泥凼石林、巧夺天工的马岭河峡谷、两亿多年前的“贵州龙”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的“兴义人”化石……这些奇特、丰富、系统、精美的地质遗迹资源,不但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地质科学家到这里开展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旅游,为不断加强辖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研究、科普以及成果利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镇馆之宝——5.2米的鱼龙修复图
依托上天赐予黔西南的自然资源遗迹,兴义地质公园应运而生。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兴义国家地质公园;2015年5月,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以国家地质公园为基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兴义世界地质公园;2023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估,兴义世界地质公园获得通过,即将正式成为我国新增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为了保护以“贵州龙”为代表的兴义古生物化石群,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先后投资修建了顶效贵州龙博物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和兴义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以下简称“三馆”)。“三馆”的建设,既为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开展科考、科研、科普、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也为世界各地游客了解地质科学、观赏地质遗迹、探索地质奥秘开创了良好途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三馆”的神秘面纱,一览它们的容颜。
顶效贵州龙博物馆
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公开报道了“贵州龙”化石鉴定结果,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报道指出:贵州兴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同时发现海洋性动物和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地方。1995年,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家赵喜进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刘东瑞考察研究后认为:贵州兴义是中国的“龙乡”,其化石是研究早期海相化石很珍贵的科学标本,也是研究早期爬行动物演化不可多得的化石材料。
顶效镇绿荫村,草木葱茏,生态良好。这里是第一块“贵州龙”化石出土的地方。1957年,时任国家地质陈列馆副研究员胡承志在顶效镇绿荫村考察,首次发现“贵州龙”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研究认定,命名“胡氏贵州龙”。这块现存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珍贵化石,是亚洲第一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是地质科学界讲好地质演变和地球故事的重要物证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顶效贵州龙博物馆评估
顶效贵州龙博物馆,就是为了保护“贵州龙”化石专门建立的一座博物馆。该馆坐落在顶效镇绿荫村,始建于2000年11月,2003年9月建成开馆,馆舍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平方米。此馆建成之后,成为黔西南州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自然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大学教学实践基地。馆藏各类化石标本769件,主要产自附近的后龙山,以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主,除了“胡氏贵州龙”,还有鱼龙、欧龙、幻龙、盾齿龙、兴义欧龙、意外兴义龙、绿荫顶效龙、亚洲鳞齿鱼、东方肋鳞鱼、中华真鳄鱼、贵州优美弓鳍鱼以及菊石、海百合等等。
为了进一步保护和研究这批化石,1995年6月16日,贵州省文化厅召开了“贵州龙保护开发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再次肯定了这个化石群的科学意义。当年,贵州省将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的光堡堡、浪幕一带“贵州龙”化石产地列为省级保护单位,这是贵州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产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绿荫村因“胡氏贵州龙”化石的发现被誉为“龙的故乡”。为保护化石,村里专门推荐了4名热爱文物、责任心强、在群众中威信高的村民组成义务文保小组,负责协助贵州龙博物馆开展化石保护相关工作。
在这里,通过对相关化石标本名称、产地、特征等情况的了解,人们终于明白,原来“贵州龙”不是恐龙、海百合是动物不是植物。它们有的形体纤细,姿势优美;有的体躯巨大,雄健有力;有的外形怪异,超凡脱俗。这些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完整或不完整的海生爬行类化石被人们从山山岭岭上发掘出来,标志着在地下沉睡了两亿多年的古生物被唤醒,它们用自己的骨骼向人们“讲述”着两亿多年前的生命历程。
在这里,人们还能明白什么是“三叠纪”。地质科学家将地球形成以来的46亿年划分为若干个地质年代。其中,古生代中有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中有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中有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就是地质年代中的第四纪。三叠纪介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中的第一个纪,距今约2.5亿至2亿年。
走进绿荫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石块或泥土,散发出远古生物的气息。穿越时空交织的隧道,我们仿佛听见了亿万年前此起彼伏的阵阵涛声……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惊喜总是让人猝不及防。继绿荫村发现“贵州龙”化石群之后,地质科学界又在兴义市境内的乌沙镇和白碗窑镇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古生物化石。经过地质资源管理部门和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发掘和研究,证明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化石和绿荫村发现的化石是同一时期形成的。它们最终被科学界命名为“兴义动物群”。
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这批出土的化石,兴义市决定修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为开展科普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场所。
位于兴义市乌沙镇牛膀子村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位于兴义市乌沙镇牛膀子村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于2012年9月投资修建,2016年9月21日开馆,2018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5013平方米,布展面积3883平方米,展出化石标本350余件。该馆以提炼主题故事、突出标本展示、满足科普需求为定位,整体展陈空间按照国际惯例设计,是集“科普、信息、游客、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质公园博物馆。馆内主要设有兴义地区及兴义动物群、海生动物下海的原因及演变历程、海生爬行动物从兴义走向远洋、兴义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兴义动物群与华南其它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关系、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及人文特色等6个展厅,全面向参观者免费开放。2021年,该馆荣获“贵州省十佳科普基地”“贵州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称号。
在这里,有一些化石标本是顶效贵州龙博物馆不能见到的。
其一是“贵州鱼龙”。它是生活在距今2.4亿年前的海生爬行动物,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前仅在贵州省关岭县有发现,现在在兴义也有发现,这件“贵州鱼龙”标本长约5.2米, 是目前产出层位最低、保存最完整、修理最精细的“贵州鱼龙”。这块化石是当时最大型的爬行类动物,目前是馆内收藏最大的脊椎动物化石。这块化石是馆内两位化石修复师花了一年多时间才修复完成的。它最为奇特的结构特征是,鼓起的腹部保留有其他动物的骨骼,头很长,嘴长而尖,口中布满利齿,适于捕食鱼类;颈部已消失,头直接和躯干连在一起,这种体形可以减小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其二是“旅美贵州龙”。它是一件流落异乡多年的“贵州龙”化石,由一位名叫乔治·万斯的旅美以色列人于多年前通过拍卖收藏。通过各方努力,这件标本从远隔万里的美国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通过层层传递并转交给兴义市人民政府。经鉴定,该件“贵州龙”化石系中国出土,原产地贵州兴义。这块“贵州龙”化石的回归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促进了化石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增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者除观赏栩栩如生的化石标本外,还可以在化石修复区,近距离观看化石修复的过程。据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化石修复师王云忠介绍,“化石形成的概率很低,每一块化石都非常珍贵,开展化石修复非常有意义。化石修复十分困难,需借助显微镜,观察它的结构和形态,再用气动锋笔枪在上面慢慢修复,剥去上面的围岩,让它的骨骼结构暴露出来。遇到难修复的化石,一天上班8小时的时间只能修复1厘米左右。”王云忠是一个从业余到专业的化石修复师,他用了10年的时间与团队一起修复了500多件化石,为兴义地质科学和科普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也成了国内外有名的化石修复师,2018年他获得“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提名奖。
在博物馆内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及人文特色区域,我们可以体验“空中看兴义”的震撼,通过投影以及虚拟乘坐大型沉浸式飞船遨游的形式,观看兴义地区喀斯特锥峰岩溶地貌景观的地质变迁故事以及地貌景色,充分体验地质公园天下奇观的雄奇浩瀚。
在科普教室,设置有古生物化石修复、模型制作、化石画等体验项目,供学生团队或参观者们选择体验。在科普影视厅,平常时间会播放科普宣传片或开展讲座等活动,参观者都可以进去免费观看聆听。在这里,大家通过亲身体验和观看了解,可以从这些古代的生命形式中得到一些启示,了解地球的起源,了解生命的演化,增强环保意识,珍惜生命,敬畏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兴义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
也许有人会问,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化石是从哪里来的?别急,我们马上带你去参观位于乌沙镇乌沙村泥麦古组的兴义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这个馆,是一个在化石发掘剖面上建立的保护馆,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漂亮的地质资源博物馆之一!前文提到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其他馆藏化石,全部来自这里。
位于兴义市乌沙镇乌沙村泥麦古组的兴义贵州龙原位保护馆
在这里,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亲自目睹原位馆的容貌,了解化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认识,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幸福。
原位保护馆于2016年投资修建,占地面积31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内外部布展完善,设有科考步道,室外景观及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附属工程。这里结合了研究、标本收藏、展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充分挖掘、展示和利用化石的科研和文化价值,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叠纪模式标本馆,为国内外研究提供了平台,使兴义成为世界各国专家研究三叠纪化石起源的中心,成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
据介绍,原位保护馆所在的化石发掘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化石发掘工作面约600平方米,共挖掘出各类脊椎动物化石标本779件(包括贵州龙化石248件,鱼类化石519件,其它海生爬行动物化石12件)。
原位保护馆是北京大学等院校的实习基地,原位馆管理单位长期保持与科研单位合作,经常会有专家来到这里对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也会有本地或者外地的学生团队来这里实习或开展科普活动。
为了充分利用地质资源宣传兴义,推介黔西南,这些年来,省、州、市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通过各种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举办化石展等多种形式,向世界介绍“贵州龙”以及“兴义动物群”,使“龙”声名远播,获得了极高的科学地位。
巡礼龙的故乡,“三馆”的建设与时代同步而行。为了更好地发挥“三馆”的作用,保护我国发现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库,进一步夯实科研基础,增强地质科研、科考、科学普及以及地学旅游等功能,把兴义建设成为国际地质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地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旅游胜地,提高黔西南旅游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促进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获得具体的实惠,兴义在努力,黔西南在加油!
我们坚信,随着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以“贵州龙”为代表的“兴义动物群”,一定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学旅游发展的征程上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黄志才 邹付华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巡礼,“贵州龙”的故乡
——黔西南州化石保护“三馆”建设侧记
贵州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的苍茫大山中,在黔西南1.6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汉族等35个民族,经过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如今总人口已达365万。
在黔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许多世界级、国家级重要地质遗迹:气势恢宏的万峰林、碧波荡漾的万峰湖、拔地而起的泥凼石林、巧夺天工的马岭河峡谷、两亿多年前的“贵州龙”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的“兴义人”化石……这些奇特、丰富、系统、精美的地质遗迹资源,不但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地质科学家到这里开展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旅游,为不断加强辖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研究、科普以及成果利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镇馆之宝——5.2米的鱼龙修复图
依托上天赐予黔西南的自然资源遗迹,兴义地质公园应运而生。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兴义国家地质公园;2015年5月,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以国家地质公园为基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兴义世界地质公园;2023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估,兴义世界地质公园获得通过,即将正式成为我国新增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为了保护以“贵州龙”为代表的兴义古生物化石群,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先后投资修建了顶效贵州龙博物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和兴义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以下简称“三馆”)。“三馆”的建设,既为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开展科考、科研、科普、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也为世界各地游客了解地质科学、观赏地质遗迹、探索地质奥秘开创了良好途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三馆”的神秘面纱,一览它们的容颜。
顶效贵州龙博物馆
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公开报道了“贵州龙”化石鉴定结果,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报道指出:贵州兴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同时发现海洋性动物和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地方。1995年,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家赵喜进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刘东瑞考察研究后认为:贵州兴义是中国的“龙乡”,其化石是研究早期海相化石很珍贵的科学标本,也是研究早期爬行动物演化不可多得的化石材料。
顶效镇绿荫村,草木葱茏,生态良好。这里是第一块“贵州龙”化石出土的地方。1957年,时任国家地质陈列馆副研究员胡承志在顶效镇绿荫村考察,首次发现“贵州龙”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研究认定,命名“胡氏贵州龙”。这块现存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珍贵化石,是亚洲第一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是地质科学界讲好地质演变和地球故事的重要物证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顶效贵州龙博物馆评估
顶效贵州龙博物馆,就是为了保护“贵州龙”化石专门建立的一座博物馆。该馆坐落在顶效镇绿荫村,始建于2000年11月,2003年9月建成开馆,馆舍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平方米。此馆建成之后,成为黔西南州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自然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大学教学实践基地。馆藏各类化石标本769件,主要产自附近的后龙山,以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主,除了“胡氏贵州龙”,还有鱼龙、欧龙、幻龙、盾齿龙、兴义欧龙、意外兴义龙、绿荫顶效龙、亚洲鳞齿鱼、东方肋鳞鱼、中华真鳄鱼、贵州优美弓鳍鱼以及菊石、海百合等等。
为了进一步保护和研究这批化石,1995年6月16日,贵州省文化厅召开了“贵州龙保护开发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再次肯定了这个化石群的科学意义。当年,贵州省将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的光堡堡、浪幕一带“贵州龙”化石产地列为省级保护单位,这是贵州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产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绿荫村因“胡氏贵州龙”化石的发现被誉为“龙的故乡”。为保护化石,村里专门推荐了4名热爱文物、责任心强、在群众中威信高的村民组成义务文保小组,负责协助贵州龙博物馆开展化石保护相关工作。
在这里,通过对相关化石标本名称、产地、特征等情况的了解,人们终于明白,原来“贵州龙”不是恐龙、海百合是动物不是植物。它们有的形体纤细,姿势优美;有的体躯巨大,雄健有力;有的外形怪异,超凡脱俗。这些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完整或不完整的海生爬行类化石被人们从山山岭岭上发掘出来,标志着在地下沉睡了两亿多年的古生物被唤醒,它们用自己的骨骼向人们“讲述”着两亿多年前的生命历程。
在这里,人们还能明白什么是“三叠纪”。地质科学家将地球形成以来的46亿年划分为若干个地质年代。其中,古生代中有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中有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中有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就是地质年代中的第四纪。三叠纪介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中的第一个纪,距今约2.5亿至2亿年。
走进绿荫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石块或泥土,散发出远古生物的气息。穿越时空交织的隧道,我们仿佛听见了亿万年前此起彼伏的阵阵涛声……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惊喜总是让人猝不及防。继绿荫村发现“贵州龙”化石群之后,地质科学界又在兴义市境内的乌沙镇和白碗窑镇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古生物化石。经过地质资源管理部门和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发掘和研究,证明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化石和绿荫村发现的化石是同一时期形成的。它们最终被科学界命名为“兴义动物群”。
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这批出土的化石,兴义市决定修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为开展科普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场所。
位于兴义市乌沙镇牛膀子村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位于兴义市乌沙镇牛膀子村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于2012年9月投资修建,2016年9月21日开馆,2018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5013平方米,布展面积3883平方米,展出化石标本350余件。该馆以提炼主题故事、突出标本展示、满足科普需求为定位,整体展陈空间按照国际惯例设计,是集“科普、信息、游客、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质公园博物馆。馆内主要设有兴义地区及兴义动物群、海生动物下海的原因及演变历程、海生爬行动物从兴义走向远洋、兴义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兴义动物群与华南其它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关系、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及人文特色等6个展厅,全面向参观者免费开放。2021年,该馆荣获“贵州省十佳科普基地”“贵州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称号。
在这里,有一些化石标本是顶效贵州龙博物馆不能见到的。
其一是“贵州鱼龙”。它是生活在距今2.4亿年前的海生爬行动物,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前仅在贵州省关岭县有发现,现在在兴义也有发现,这件“贵州鱼龙”标本长约5.2米, 是目前产出层位最低、保存最完整、修理最精细的“贵州鱼龙”。这块化石是当时最大型的爬行类动物,目前是馆内收藏最大的脊椎动物化石。这块化石是馆内两位化石修复师花了一年多时间才修复完成的。它最为奇特的结构特征是,鼓起的腹部保留有其他动物的骨骼,头很长,嘴长而尖,口中布满利齿,适于捕食鱼类;颈部已消失,头直接和躯干连在一起,这种体形可以减小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其二是“旅美贵州龙”。它是一件流落异乡多年的“贵州龙”化石,由一位名叫乔治·万斯的旅美以色列人于多年前通过拍卖收藏。通过各方努力,这件标本从远隔万里的美国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通过层层传递并转交给兴义市人民政府。经鉴定,该件“贵州龙”化石系中国出土,原产地贵州兴义。这块“贵州龙”化石的回归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促进了化石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增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者除观赏栩栩如生的化石标本外,还可以在化石修复区,近距离观看化石修复的过程。据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化石修复师王云忠介绍,“化石形成的概率很低,每一块化石都非常珍贵,开展化石修复非常有意义。化石修复十分困难,需借助显微镜,观察它的结构和形态,再用气动锋笔枪在上面慢慢修复,剥去上面的围岩,让它的骨骼结构暴露出来。遇到难修复的化石,一天上班8小时的时间只能修复1厘米左右。”王云忠是一个从业余到专业的化石修复师,他用了10年的时间与团队一起修复了500多件化石,为兴义地质科学和科普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也成了国内外有名的化石修复师,2018年他获得“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提名奖。
在博物馆内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及人文特色区域,我们可以体验“空中看兴义”的震撼,通过投影以及虚拟乘坐大型沉浸式飞船遨游的形式,观看兴义地区喀斯特锥峰岩溶地貌景观的地质变迁故事以及地貌景色,充分体验地质公园天下奇观的雄奇浩瀚。
在科普教室,设置有古生物化石修复、模型制作、化石画等体验项目,供学生团队或参观者们选择体验。在科普影视厅,平常时间会播放科普宣传片或开展讲座等活动,参观者都可以进去免费观看聆听。在这里,大家通过亲身体验和观看了解,可以从这些古代的生命形式中得到一些启示,了解地球的起源,了解生命的演化,增强环保意识,珍惜生命,敬畏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兴义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
也许有人会问,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化石是从哪里来的?别急,我们马上带你去参观位于乌沙镇乌沙村泥麦古组的兴义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这个馆,是一个在化石发掘剖面上建立的保护馆,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漂亮的地质资源博物馆之一!前文提到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其他馆藏化石,全部来自这里。
位于兴义市乌沙镇乌沙村泥麦古组的兴义贵州龙原位保护馆
在这里,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亲自目睹原位馆的容貌,了解化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认识,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幸福。
原位保护馆于2016年投资修建,占地面积31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内外部布展完善,设有科考步道,室外景观及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附属工程。这里结合了研究、标本收藏、展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充分挖掘、展示和利用化石的科研和文化价值,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叠纪模式标本馆,为国内外研究提供了平台,使兴义成为世界各国专家研究三叠纪化石起源的中心,成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
据介绍,原位保护馆所在的化石发掘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化石发掘工作面约600平方米,共挖掘出各类脊椎动物化石标本779件(包括贵州龙化石248件,鱼类化石519件,其它海生爬行动物化石12件)。
原位保护馆是北京大学等院校的实习基地,原位馆管理单位长期保持与科研单位合作,经常会有专家来到这里对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也会有本地或者外地的学生团队来这里实习或开展科普活动。
为了充分利用地质资源宣传兴义,推介黔西南,这些年来,省、州、市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通过各种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举办化石展等多种形式,向世界介绍“贵州龙”以及“兴义动物群”,使“龙”声名远播,获得了极高的科学地位。
巡礼龙的故乡,“三馆”的建设与时代同步而行。为了更好地发挥“三馆”的作用,保护我国发现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库,进一步夯实科研基础,增强地质科研、科考、科学普及以及地学旅游等功能,把兴义建设成为国际地质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地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旅游胜地,提高黔西南旅游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促进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获得具体的实惠,兴义在努力,黔西南在加油!
我们坚信,随着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以“贵州龙”为代表的“兴义动物群”,一定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学旅游发展的征程上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黄志才 邹付华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