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战生命线 感悟历史与自然
——越野E族和万峰户外走进晴隆
编者按:黔西南州独特的自然地理、风土民情、历史遗迹等,具备很大的户外运动发展潜力。 “晴隆24道拐”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的美学价值,越野E族和万峰户外把省内外160多辆车、600余人“引进”晴隆,重走抗战路,让公众视野去感悟黔西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晴隆24道拐”作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晴隆的一张世界名片早已闻名海内外。8月23日,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9周年”来临之际,越野E族和万峰户外聚集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海南等省以及贵州各地区的160多辆车、600余人齐聚“翠华晴隆”,重走抗战路,让公众视野去感悟黔西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穿越享誉世界的“历史的弯道”、中国最美十大公路之一的“晴隆24道拐”和有“西南迷幻山路”之称的晴隆普晴林场。
走在历史的弯道
夜晚持续的一场大雨,晴隆笼罩在云雾中。风起云涌,抗战生命线——24道拐时隐时现,神秘异常,人们仿佛看到战火纷飞的反法西斯战争,一队队运送援华物资的军车穿梭在弥漫的硝烟中。
早上11点,越野E族和万峰户外组织的浩浩荡荡的车队在24道拐山脚有序排列,总指挥一声令下,160多台车辆缓缓行进在历史的弯道上。
4公里的弯道,不长,但引人深思。战争年代,这么庞大的车队要穿越这4公里,会是令人窒息的路段;和平年代,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更要坚强地捍卫和平的道路!
和平是世界的主题,是世界人民的心愿。走在历史的弯道,体会和平的重要。户外运动的人们,用驾车的方式去感悟24道拐的历史,去回味史迪威公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24道拐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抗战精神激励着车手们一路前行。
到达24道拐终点后,车队绕城一周至安南古城,160余辆车首尾相连,蔚为壮观,引得山城民众纷纷驻足观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69年前的抗战年代。
见证安南古城
下午两点,晴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文艺汇演在安南古城广场精彩举行。安南古城今后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镇,因晴隆在古代叫安南而得此名,是抗战题材30集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主要拍摄基地。 行走在古城青石板路上,身临其境,来到了一条文化的长廊,历史、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辉映,让人仿佛置身回到了有600多年历史的“安南卫城”。逐级登上古城的青石台阶,眼前呈现的是规模“庞大”的晚清建筑群,林立的各类酒店、客栈和逐步升温的旅游态势,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的遗迹和古镇的沧桑。
黔西南州书画研究会会长、州政协原主席王敬祥,州委原副书记田忠明,晴隆县委副书记、县长姜仕坤,县政协主席吴金山及县四大家领导和数千名城乡干部群众共同观赏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晴隆县委副书记、县长姜仕坤强调,前事不忘记后事之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越野E族贵州大队版主李明波在活动中感慨,最美的地方,往往道路崎岖,我们心里的越野,是生活中永不放弃、不断挑战、互帮互助的精神,它指引着我们一路高歌行进。这次“重走抗战生命线”穿越活动,不仅是一次身心和驾驶技能的挑战之旅,也是一次亲近自然的体验之旅,更是一次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之旅。
路越远,心越近。“越野E族”贵州大队黔西南州中队吴庭鹏领唱的队歌《越野光芒》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台上台下欢呼互动,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随后,向黔进集团负责人致辞并宣布:“越野E族”重走抗战生命线——晴隆24道拐发车仪式及文艺汇演开幕,车队从安南古城发车,穿越有“西南迷幻山路”之称的普晴林场。
挑战西南迷幻山路
始建于1966年的普晴林场是黔西南州的直属国有林场之一,森林覆盖率81.5%,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属丘陵地区,林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年均气温15.5 ℃。
普晴林场拥有宝贵的原始森林,上百年的古树随处抬头可见,最让人胆怯的是分布在丛林中60多公里的山路,纤细蜿蜒、纷繁复杂,若没有向导,很容易就迷路,人们轻易不敢或很少有机会驾车在密林中穿越。
你能想像亲自驾车在密林中穿越,大口大口的呼吸纯净的大自然空气是何等的惬意吗?在当天的穿越活动中,组委会仅仅策划了20多公里的密林山路、做好路途标识让车手们去体验。不过,这已经让车手们大呼过瘾了!
当天,老天似乎怕车手们小看普晴林场的“西南迷幻山路”,特意用大雨让山路更加迷幻,车队在大雨中蜿蜒穿梭、在雾中时隐时现、在泥浆中挣扎前行……绝大部分车手是业余型、家庭型,同时也是第一次在密林中穿越,握紧方向盘大气都不敢出。尽管如此,不少车辆还是巴巴实实地陷入泥滩中,车友们纷纷下车冒雨救援,体现E族和户外团结互助的精神!
神奇的“中国龙”
晴隆24道拐,是历史与艺术的结合,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美学的艺术价值。
19:30分,车队在 “晴隆24道拐”起点处再次吹响集结号,尽管一下午的穿越活动已经 “人饥马乏”,但为了今晚的重头戏——大自然中演绎扶摇而上的“中国龙”,顿觉精神百倍。
最幸运的莫过于万峰户外摄影分会黔西南州70余位摄影师了。他们老早就埋伏在晴隆24道拐观景台各拍摄点,让人汗颜的悬涯边边也豁出去了,就为了这条神奇的“中国龙”。当车队沿着24道拐行进时,摄影师们激动得嘶声狂叫,感动得无以言表;而越野E族的车手们也禁不住放声大呼——冲啊、冲啊、冲啊!
只见一辆车一道骨节,前后灯一照,连成一条“巨龙”,强劲有力地向上腾飞。不到现场,根本感受不到现场超强的震撼;没有那么多车,也体现不出龙的腾飞;没有规范的团队行为,也不可能演绎龙的精神……有位上年纪的摄影师饱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户外运动走进晴隆,就不可能看到24道拐这么气势宏大的夜景,虽然几辆车车也能拉出光带,但就不可能震撼我的心灵,想想啊,这就是一条气势轩昂的“中国龙”,亲眼看到上百辆汽车在24道拐行进,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越野E族车队走完24道拐,向晴隆县城进发,人们还久久沉浸在24道拐演绎的“中国龙”场景中。
国强民富,和平发展,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图:李明波、曾光荣、杨浩、陈亚林 图:何杰、李泳、安庆华、张德厚、张霆、谢家林、唐清学、卢关文、杨家诚、余有林、张涛 编辑:印象黔西南)
重走抗战生命线 感悟历史与自然
——越野E族和万峰户外走进晴隆
编者按:黔西南州独特的自然地理、风土民情、历史遗迹等,具备很大的户外运动发展潜力。 “晴隆24道拐”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的美学价值,越野E族和万峰户外把省内外160多辆车、600余人“引进”晴隆,重走抗战路,让公众视野去感悟黔西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晴隆24道拐”作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晴隆的一张世界名片早已闻名海内外。8月23日,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9周年”来临之际,越野E族和万峰户外聚集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海南等省以及贵州各地区的160多辆车、600余人齐聚“翠华晴隆”,重走抗战路,让公众视野去感悟黔西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穿越享誉世界的“历史的弯道”、中国最美十大公路之一的“晴隆24道拐”和有“西南迷幻山路”之称的晴隆普晴林场。
走在历史的弯道
夜晚持续的一场大雨,晴隆笼罩在云雾中。风起云涌,抗战生命线——24道拐时隐时现,神秘异常,人们仿佛看到战火纷飞的反法西斯战争,一队队运送援华物资的军车穿梭在弥漫的硝烟中。
早上11点,越野E族和万峰户外组织的浩浩荡荡的车队在24道拐山脚有序排列,总指挥一声令下,160多台车辆缓缓行进在历史的弯道上。
4公里的弯道,不长,但引人深思。战争年代,这么庞大的车队要穿越这4公里,会是令人窒息的路段;和平年代,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更要坚强地捍卫和平的道路!
和平是世界的主题,是世界人民的心愿。走在历史的弯道,体会和平的重要。户外运动的人们,用驾车的方式去感悟24道拐的历史,去回味史迪威公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24道拐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抗战精神激励着车手们一路前行。
到达24道拐终点后,车队绕城一周至安南古城,160余辆车首尾相连,蔚为壮观,引得山城民众纷纷驻足观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69年前的抗战年代。
见证安南古城
下午两点,晴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文艺汇演在安南古城广场精彩举行。安南古城今后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镇,因晴隆在古代叫安南而得此名,是抗战题材30集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主要拍摄基地。 行走在古城青石板路上,身临其境,来到了一条文化的长廊,历史、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辉映,让人仿佛置身回到了有600多年历史的“安南卫城”。逐级登上古城的青石台阶,眼前呈现的是规模“庞大”的晚清建筑群,林立的各类酒店、客栈和逐步升温的旅游态势,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的遗迹和古镇的沧桑。
黔西南州书画研究会会长、州政协原主席王敬祥,州委原副书记田忠明,晴隆县委副书记、县长姜仕坤,县政协主席吴金山及县四大家领导和数千名城乡干部群众共同观赏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晴隆县委副书记、县长姜仕坤强调,前事不忘记后事之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越野E族贵州大队版主李明波在活动中感慨,最美的地方,往往道路崎岖,我们心里的越野,是生活中永不放弃、不断挑战、互帮互助的精神,它指引着我们一路高歌行进。这次“重走抗战生命线”穿越活动,不仅是一次身心和驾驶技能的挑战之旅,也是一次亲近自然的体验之旅,更是一次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之旅。
路越远,心越近。“越野E族”贵州大队黔西南州中队吴庭鹏领唱的队歌《越野光芒》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台上台下欢呼互动,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随后,向黔进集团负责人致辞并宣布:“越野E族”重走抗战生命线——晴隆24道拐发车仪式及文艺汇演开幕,车队从安南古城发车,穿越有“西南迷幻山路”之称的普晴林场。
挑战西南迷幻山路
始建于1966年的普晴林场是黔西南州的直属国有林场之一,森林覆盖率81.5%,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属丘陵地区,林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年均气温15.5 ℃。
普晴林场拥有宝贵的原始森林,上百年的古树随处抬头可见,最让人胆怯的是分布在丛林中60多公里的山路,纤细蜿蜒、纷繁复杂,若没有向导,很容易就迷路,人们轻易不敢或很少有机会驾车在密林中穿越。
你能想像亲自驾车在密林中穿越,大口大口的呼吸纯净的大自然空气是何等的惬意吗?在当天的穿越活动中,组委会仅仅策划了20多公里的密林山路、做好路途标识让车手们去体验。不过,这已经让车手们大呼过瘾了!
当天,老天似乎怕车手们小看普晴林场的“西南迷幻山路”,特意用大雨让山路更加迷幻,车队在大雨中蜿蜒穿梭、在雾中时隐时现、在泥浆中挣扎前行……绝大部分车手是业余型、家庭型,同时也是第一次在密林中穿越,握紧方向盘大气都不敢出。尽管如此,不少车辆还是巴巴实实地陷入泥滩中,车友们纷纷下车冒雨救援,体现E族和户外团结互助的精神!
神奇的“中国龙”
晴隆24道拐,是历史与艺术的结合,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美学的艺术价值。
19:30分,车队在 “晴隆24道拐”起点处再次吹响集结号,尽管一下午的穿越活动已经 “人饥马乏”,但为了今晚的重头戏——大自然中演绎扶摇而上的“中国龙”,顿觉精神百倍。
最幸运的莫过于万峰户外摄影分会黔西南州70余位摄影师了。他们老早就埋伏在晴隆24道拐观景台各拍摄点,让人汗颜的悬涯边边也豁出去了,就为了这条神奇的“中国龙”。当车队沿着24道拐行进时,摄影师们激动得嘶声狂叫,感动得无以言表;而越野E族的车手们也禁不住放声大呼——冲啊、冲啊、冲啊!
只见一辆车一道骨节,前后灯一照,连成一条“巨龙”,强劲有力地向上腾飞。不到现场,根本感受不到现场超强的震撼;没有那么多车,也体现不出龙的腾飞;没有规范的团队行为,也不可能演绎龙的精神……有位上年纪的摄影师饱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户外运动走进晴隆,就不可能看到24道拐这么气势宏大的夜景,虽然几辆车车也能拉出光带,但就不可能震撼我的心灵,想想啊,这就是一条气势轩昂的“中国龙”,亲眼看到上百辆汽车在24道拐行进,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越野E族车队走完24道拐,向晴隆县城进发,人们还久久沉浸在24道拐演绎的“中国龙”场景中。
国强民富,和平发展,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图:李明波、曾光荣、杨浩、陈亚林 图:何杰、李泳、安庆华、张德厚、张霆、谢家林、唐清学、卢关文、杨家诚、余有林、张涛 编辑:印象黔西南)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