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专题
  • 信息
  • 好人
  • 热土
  • 综合
  • 首页 >
  • 热土黔西南> 热土 >
  • 沿着国道320看家乡翠华晴隆巨变

沿着国道320看家乡翠华晴隆巨变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公路管理局 | 2021-06-02 17:51    [原创]

我的故乡在贵州省晴隆县,“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说的就是这里,有“翠华晴隆”的美称,但这里千山万仞、沟壑纵横的地貌,将分布在高山与低谷之间的乡镇村寨,分割成一处处“孤岛”,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只有修好路家乡的人民才能致富,宝贵的各种资源才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在党的领导下,贵州公路巨大变化带给我们生活工作的便利、带给家乡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兴义公路管理局以初心使命筑大道,不断补齐黔西南州贫困地区国省干道短板,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推动晴隆县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久前,笔者沿着兴义公路管理局提等改造后的“畅安舒美”的国道320公路看家乡晴隆县的变迁。


一路畅美宾客来

阳光下,国道320公路如一条条流光溢彩的“绸带”,横跨星罗棋布的江河沟壑,穿梭在风光绮丽的绿水青山之间,描摹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生态画卷。

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需要到兴义市去上学,在最开始的时候往返县城和兴义市需要10多个小时的车程,“山路十八弯”都不足以形容这里的公路:只见公路曲曲弯弯地伸向远方,好像一条细长的蛇在爬行,却始终只看得见蛇身而看不到蛇头,盘山公路像是那种“螺丝转”烧饼似的,大圈套小圈地套了几十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们晴隆的“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弯仿佛游蛇下山,此段公路是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在1954年,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回头弯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国道320线的主要通车道。


1622627219696018422.jpg


国道320公路绕道二十四道拐  摄影:雷文兴


晴隆县民族风情也浓郁,具有二十四道拐景区、阿妹戚托小镇、“欲飞”摩岩石刻等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道320线的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相对滞后,通往景点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不便成为阻碍旅游发展的掣肘。为方便大家到晴隆观光旅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兴义公路管理局在公路提等改造升级基础上,把爱国文化融入公路建设中,在观景台的设计上,综合考虑二十四道拐等旅游目的地的需求,更多的植入了爱国文化元素。并根据地域文化特点、生态环境,加大石漠化地段公路绿化美化投入,种植行道树,绿化美化公路边坡、构筑物、闲置土地和利用废弃老路,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完善,民族文化元素多样的观景台、休息区及农产品销售卖点,方便群众旅游观光和售卖农产品,将旅游观光和爱国教育融为一体。

看着曾经我家乡晴隆县的路,从十几年前满是灰尘,下过雨后泥泞的土路,发展到现在的公路,我感觉真心自豪。国道320公路是一条旅游路,让城乡贯通,改善区域交通出行,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交旅融合,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当地政府借助畅安舒美的国道320公路带来的便利条件,着手发展旅游业。

沿着320国道,我们来到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的弯道二十四道拐,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众多游人登上观景台,俯瞰蓝天白云下的抗战公路,近距离观赏24道拐的大美景致。贵阳游客刘晓明对笔者说:“我们到了观景台之后,一看到24道拐,真的特别震撼,也可以想象当时的这些人,特别是华侨,为了给抗战前线输送抗战物资很辛苦的,从那么远途经24道拐把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往前线送,真的很震撼,也很感激,而且很感动。”

在二十四道拐不远处,还有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可以一睹彝族传统舞蹈——阿妹戚托的风采,在每个晴朗的夜晚这里都上演着一场场“非遗文化大餐”——《阿妹戚托》和《火把节》结合表演,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围着篝火,手牵着手,载歌载舞,这里的特色民居排排矗立,也别有风味,山水和民族特色民居交相辉映,一幅精美的画卷,正诉说着她的故事——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入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扶贫示范最靓丽的名片,从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来的6000余名群众,忙碌在社区车间、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家门口各色小店里,老人们静坐窗下带娃、刺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逐渐适应城里新生活,安居乐业奔小康。

“国道320公路提等改造后不但更加便利畅通,而且成为美丽的景观大道,吸引更多人来旅游,成为给沿线的二十四道拐景区、阿妹戚托小镇等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旅游公司的办公室主任王龙益谈到。

兴义公路管理局还在在国道320上设置望江台、观景台和休息区,安装环保移动垃圾箱,320国道望江台引得很多游客驻足观看,清澈洁净的北盘江怀抱着大地,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碧蓝,道路与高山相绵、与云海交融、与河流平行绘就了一幅幅山水画卷。

“畅安舒美”的320国道,为旅游资极为丰富的晴隆县持续发展山地旅游贡献交通力量。“十三五”期末,晴隆县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6.53倍、10.5倍,三产增加值实现了年均12.76 %的高速增长。


一路韵味黔茶香

沿着320国道公路,一路绿水青山藏不住,无边美景入画来,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一片片茶叶一片片翠,云雾缭绕中的茶园成为一道别样风景。在这条公路的辐射带动下,一条路盘活一条产业带。

晴隆县茶叶种植至少有600多年历史,根据目前的发现和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贵州;贵州之茶,源于晴隆。晴隆是茶的发源地。世界唯一一枚茶籽化石就在这里被发现,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唯一的茶籽化石。

据《南龙府志》和《晴隆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晴隆当地所产绿茶已成为皇家贡品。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天启年任安南卫(今晴隆县)正三品总兵邓子龙将军,十分仰慕和推崇晴隆绿茶,便在城郊鸦关(今24道拐)古驿道木鱼坡旁建造“莫忙亭”为过往行客饮茶歇息,撰书“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生动贴切、脍炙人口的楹联。随后,许多墨客骚人、官宦商贾聚于亭里喝茶饮酒,其乐无穷,雅趣横生。


1622627317407084959.jpg


全国唯一整乡搬迁示范点阿妹戚托小镇


而这个古时的鸦关古驿道,在抗战时期又承担着另外一项历史使命。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年之后,中国东南沿海已被日军占领封锁,茶叶作为换取枪支弹药的“政治商品”,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意在通过西南交通要道--史迪威公路(即晴隆24拐与驼峰航线),出口长期以来倍受国际关注的茶叶,以换取外汇购买抗战所需的枪支弹药。为此,这个“古驿道”再次又与茶叶,在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深的车辙,回放着往昔的繁华与风霜。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在晴隆县境内广泛种植。近年来,晴隆县立足县情,科学决策,调整茶产业作为生态产业、脱贫产业、“一县一业”、乡村振兴产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茶产业已成为晴隆县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重点产业,一车车绿茶沿着国道320公路黔货出山,通达四海。

畅达的公路,讲述着盛世的繁荣与安宁。近年来,随着国道320公路的改扩建后,众多企业入驻,市场需求不断加大,林下菌药、橙子等让当地特色农副产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国,成了引领乡亲们致富的产业。

纵观晴隆茶叶和公路的发展史,亦是当地时代变迁发展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如今的黔西南古茶树正日益受得到的人们的尊崇与保护,晴隆茶叶也正以自己特有的优势释放出悠悠茶香,一条条国省干线公路等级越来越高,越来越宽,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路乡村在振兴

前行中,国道320公路不断向山区深处延伸,途经很多国家为老百姓盖的新房子,作为晴隆人感受变化最明显。国道320公路,就像一把把打开山门的“金钥匙”,带动一片产业,带富一片热土,筑牢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振兴,少不了产业赋能,也少不了文化之“魂”。沿着国道320,到达群山中一个的古老布依族村——晴隆县定旺村,这是以文化、创新乡村治理的艺术振兴乡村的典型案例。

定旺村一位村民说:“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好,很多村民买上了汽车、拖拉机,过去转场迁徙‘马背牛驮’变成了现在的‘四个轱辘开起走’”。

乡村美,看“颜值”更看“气质”。乡村振兴需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慢慢行走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村落里,路过每一个文化底蕴淳朴的家门口,看见布依族妇女或是在家门口刺绣,绣娘们在院内穿针引线,或是在做蜡染,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吉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还有随处可见的宁波艺术家们到此留下的艺术品,在村民家门口用贝壳做的装饰物、挂在树上风铃随风摇摆,各色的菊花在冬日阳光下盛开,这里俨然一幅世外田园风光。

在这里,我找寻到了家乡的那份乡愁,是那一口石磨,那一扇木门,那一面旧墙,那一条石板路……他们记录了乡村生活,集结了岁月的沧桑,更是对自然的向往。


图3.阿妹戚托小镇上起舞 李念秋 摄(1).jpg


阿妹戚托小镇上起舞 


沿着国道320 公路,我又到达兴合村等,看见了一个个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同时,兴义公路管理局为了助力沿线公路乡村振兴,还在不断加强对公路的精细化养护,不断提升公路安全性能和公路服务品质。

家乡的路,它是家乡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共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更是建党百年来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的一个体现。在交通的助力下,我的家乡晴隆县,十三五期间,在全省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县域第三方阵15个甲类县中综合排名从第8位上升到第3位,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 ‖  李念秋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黔西南州2018年高考取得“两提升三创造”优异成绩
  •   返回
  •  下一篇:兴义师院附中举行“传承中华经典 庆祝建党百年”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活动  
  • 首页 >
  • 热土黔西南> 热土 >
  • 沿着国道320看家乡翠华晴隆巨变

沿着国道320看家乡翠华晴隆巨变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公路管理局 | 2021-06-02 17:51    [原创]

我的故乡在贵州省晴隆县,“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说的就是这里,有“翠华晴隆”的美称,但这里千山万仞、沟壑纵横的地貌,将分布在高山与低谷之间的乡镇村寨,分割成一处处“孤岛”,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只有修好路家乡的人民才能致富,宝贵的各种资源才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在党的领导下,贵州公路巨大变化带给我们生活工作的便利、带给家乡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兴义公路管理局以初心使命筑大道,不断补齐黔西南州贫困地区国省干道短板,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推动晴隆县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久前,笔者沿着兴义公路管理局提等改造后的“畅安舒美”的国道320公路看家乡晴隆县的变迁。


一路畅美宾客来

阳光下,国道320公路如一条条流光溢彩的“绸带”,横跨星罗棋布的江河沟壑,穿梭在风光绮丽的绿水青山之间,描摹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生态画卷。

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需要到兴义市去上学,在最开始的时候往返县城和兴义市需要10多个小时的车程,“山路十八弯”都不足以形容这里的公路:只见公路曲曲弯弯地伸向远方,好像一条细长的蛇在爬行,却始终只看得见蛇身而看不到蛇头,盘山公路像是那种“螺丝转”烧饼似的,大圈套小圈地套了几十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们晴隆的“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弯仿佛游蛇下山,此段公路是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在1954年,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回头弯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国道320线的主要通车道。


1622627219696018422.jpg


国道320公路绕道二十四道拐  摄影:雷文兴


晴隆县民族风情也浓郁,具有二十四道拐景区、阿妹戚托小镇、“欲飞”摩岩石刻等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道320线的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相对滞后,通往景点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不便成为阻碍旅游发展的掣肘。为方便大家到晴隆观光旅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兴义公路管理局在公路提等改造升级基础上,把爱国文化融入公路建设中,在观景台的设计上,综合考虑二十四道拐等旅游目的地的需求,更多的植入了爱国文化元素。并根据地域文化特点、生态环境,加大石漠化地段公路绿化美化投入,种植行道树,绿化美化公路边坡、构筑物、闲置土地和利用废弃老路,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完善,民族文化元素多样的观景台、休息区及农产品销售卖点,方便群众旅游观光和售卖农产品,将旅游观光和爱国教育融为一体。

看着曾经我家乡晴隆县的路,从十几年前满是灰尘,下过雨后泥泞的土路,发展到现在的公路,我感觉真心自豪。国道320公路是一条旅游路,让城乡贯通,改善区域交通出行,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交旅融合,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当地政府借助畅安舒美的国道320公路带来的便利条件,着手发展旅游业。

沿着320国道,我们来到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的弯道二十四道拐,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众多游人登上观景台,俯瞰蓝天白云下的抗战公路,近距离观赏24道拐的大美景致。贵阳游客刘晓明对笔者说:“我们到了观景台之后,一看到24道拐,真的特别震撼,也可以想象当时的这些人,特别是华侨,为了给抗战前线输送抗战物资很辛苦的,从那么远途经24道拐把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往前线送,真的很震撼,也很感激,而且很感动。”

在二十四道拐不远处,还有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可以一睹彝族传统舞蹈——阿妹戚托的风采,在每个晴朗的夜晚这里都上演着一场场“非遗文化大餐”——《阿妹戚托》和《火把节》结合表演,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围着篝火,手牵着手,载歌载舞,这里的特色民居排排矗立,也别有风味,山水和民族特色民居交相辉映,一幅精美的画卷,正诉说着她的故事——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入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扶贫示范最靓丽的名片,从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来的6000余名群众,忙碌在社区车间、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家门口各色小店里,老人们静坐窗下带娃、刺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逐渐适应城里新生活,安居乐业奔小康。

“国道320公路提等改造后不但更加便利畅通,而且成为美丽的景观大道,吸引更多人来旅游,成为给沿线的二十四道拐景区、阿妹戚托小镇等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旅游公司的办公室主任王龙益谈到。

兴义公路管理局还在在国道320上设置望江台、观景台和休息区,安装环保移动垃圾箱,320国道望江台引得很多游客驻足观看,清澈洁净的北盘江怀抱着大地,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碧蓝,道路与高山相绵、与云海交融、与河流平行绘就了一幅幅山水画卷。

“畅安舒美”的320国道,为旅游资极为丰富的晴隆县持续发展山地旅游贡献交通力量。“十三五”期末,晴隆县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6.53倍、10.5倍,三产增加值实现了年均12.76 %的高速增长。


一路韵味黔茶香

沿着320国道公路,一路绿水青山藏不住,无边美景入画来,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一片片茶叶一片片翠,云雾缭绕中的茶园成为一道别样风景。在这条公路的辐射带动下,一条路盘活一条产业带。

晴隆县茶叶种植至少有600多年历史,根据目前的发现和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贵州;贵州之茶,源于晴隆。晴隆是茶的发源地。世界唯一一枚茶籽化石就在这里被发现,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唯一的茶籽化石。

据《南龙府志》和《晴隆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晴隆当地所产绿茶已成为皇家贡品。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天启年任安南卫(今晴隆县)正三品总兵邓子龙将军,十分仰慕和推崇晴隆绿茶,便在城郊鸦关(今24道拐)古驿道木鱼坡旁建造“莫忙亭”为过往行客饮茶歇息,撰书“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生动贴切、脍炙人口的楹联。随后,许多墨客骚人、官宦商贾聚于亭里喝茶饮酒,其乐无穷,雅趣横生。


1622627317407084959.jpg


全国唯一整乡搬迁示范点阿妹戚托小镇


而这个古时的鸦关古驿道,在抗战时期又承担着另外一项历史使命。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年之后,中国东南沿海已被日军占领封锁,茶叶作为换取枪支弹药的“政治商品”,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意在通过西南交通要道--史迪威公路(即晴隆24拐与驼峰航线),出口长期以来倍受国际关注的茶叶,以换取外汇购买抗战所需的枪支弹药。为此,这个“古驿道”再次又与茶叶,在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深的车辙,回放着往昔的繁华与风霜。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在晴隆县境内广泛种植。近年来,晴隆县立足县情,科学决策,调整茶产业作为生态产业、脱贫产业、“一县一业”、乡村振兴产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茶产业已成为晴隆县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重点产业,一车车绿茶沿着国道320公路黔货出山,通达四海。

畅达的公路,讲述着盛世的繁荣与安宁。近年来,随着国道320公路的改扩建后,众多企业入驻,市场需求不断加大,林下菌药、橙子等让当地特色农副产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国,成了引领乡亲们致富的产业。

纵观晴隆茶叶和公路的发展史,亦是当地时代变迁发展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如今的黔西南古茶树正日益受得到的人们的尊崇与保护,晴隆茶叶也正以自己特有的优势释放出悠悠茶香,一条条国省干线公路等级越来越高,越来越宽,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路乡村在振兴

前行中,国道320公路不断向山区深处延伸,途经很多国家为老百姓盖的新房子,作为晴隆人感受变化最明显。国道320公路,就像一把把打开山门的“金钥匙”,带动一片产业,带富一片热土,筑牢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振兴,少不了产业赋能,也少不了文化之“魂”。沿着国道320,到达群山中一个的古老布依族村——晴隆县定旺村,这是以文化、创新乡村治理的艺术振兴乡村的典型案例。

定旺村一位村民说:“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好,很多村民买上了汽车、拖拉机,过去转场迁徙‘马背牛驮’变成了现在的‘四个轱辘开起走’”。

乡村美,看“颜值”更看“气质”。乡村振兴需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慢慢行走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村落里,路过每一个文化底蕴淳朴的家门口,看见布依族妇女或是在家门口刺绣,绣娘们在院内穿针引线,或是在做蜡染,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吉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还有随处可见的宁波艺术家们到此留下的艺术品,在村民家门口用贝壳做的装饰物、挂在树上风铃随风摇摆,各色的菊花在冬日阳光下盛开,这里俨然一幅世外田园风光。

在这里,我找寻到了家乡的那份乡愁,是那一口石磨,那一扇木门,那一面旧墙,那一条石板路……他们记录了乡村生活,集结了岁月的沧桑,更是对自然的向往。


图3.阿妹戚托小镇上起舞 李念秋 摄(1).jpg


阿妹戚托小镇上起舞 


沿着国道320 公路,我又到达兴合村等,看见了一个个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同时,兴义公路管理局为了助力沿线公路乡村振兴,还在不断加强对公路的精细化养护,不断提升公路安全性能和公路服务品质。

家乡的路,它是家乡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共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更是建党百年来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的一个体现。在交通的助力下,我的家乡晴隆县,十三五期间,在全省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县域第三方阵15个甲类县中综合排名从第8位上升到第3位,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 ‖  李念秋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黔西南州2018年高考取得“两提升三创造”优异成绩
  •   返回
  •  下一篇:兴义师院附中举行“传承中华经典 庆祝建党百年”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活动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