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赤诚洒热土 真抓实干助脱贫
——记中营镇新红村驻村第一书记袁大云
作者 杨长满
“刚来的时候,皮肤白皙,西装革领。现在脸都被晒得黑黢黢的了,哪还有点银行白领的样。”在晴隆县中营镇,大家都知道有一位来自县农商银行中营支行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就是袁大云。
这位90后第一书记,不仅是晴隆农商银行中营支行副行长,还是中营镇新红村指挥所长。自驻村以来,他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心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驻村工作抓在手上,用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砥砺奋进,沉下心来再出发
“记得刚接到要到中营镇驻村的通知时,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的。”袁大云回忆说。虽然自己出生农村,也热爱农村,好不容易上大学离开了却又要回来,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他立刻调整心态,带着“不破楼兰终不还,扎根新红不动摇”的决心投身到农村的脱贫攻坚事业当中。这一转身,便是三年。
三年来,袁大云始终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驻村工作队一起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挨家挨户的摸排了解,并把每家每户的情况记在纸上、记入心头。
最让袁大云一直揪心的事,当他走进多数农户家时,大家都会说:“水水水,袁书记,我们这个地方最缺的就是水了。”新红村大约有七、八个村民小组没有通自来水,每到干旱季节,在家的农户就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很是辛苦。他暗暗的告诫自己,一定要真真正正的将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的“水”给解决了。
从那以后,他不放弃任何一次到晴隆县城学习的机会,多次“上门”县水务局、国土部门和县相关部门,终于争取到了从野羊坡引入一条6公里左右的水源项目,铺设管道、修建蓄水池,引入自来水,投入资金约90万元,为村里至少7个村民小组解决了饮水问题。
心系群众,为民服务解难题
风里去,雨里行,雨天一身泥、风天一身土,热天一身汗。通过一次次的实地走访,袁大云将贫困户的基本数据核对了一遍又一遍,贫困户该如何脱贫,新红村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令他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脱贫的最好途径。刚开始时,基本上没有贫困户愿意搬迁,贫困户张茂许家就是其中之一。为动员他搬迁,袁大云三番五次到其家中商谈,针对张茂许的担忧和困惑,不厌其烦地为他算经济账、子女培养账,并带他到搬迁居住区实地了解。最后,成功劝导张茂许一家搬迁到兴义洒金教育城安置区。现在,张茂许住进了面积约120平米的新房,子女也到兴义顺利入学。享受到搬迁政策带来好处的他逢人就夸:“要不是袁书记的坚持,我做梦都想不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53岁的陆启德在袁大云的帮助下,于2015年向晴隆农商银行中营支行申请了6万元贷款开始养牛。到今年年初,他的养殖规模由当初的6头发展到30余头。眼看20余头牛即将出栏,偏偏遇上了疫情,牛卖不出去就意味着资金链即将断裂,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袁大云第一时间联系中营支行为他协调信贷资金。今年2月19日,一笔8万元的贷款划到陆启德个人账户上,为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还好有袁书记的帮助,不然我的损失大了。”拿到贷款的他如释重负。
在中营镇新红村,像陆启德这样的养殖户还有很多。他们借助新红村的畜牧养殖政策优势,在袁大云的帮助下,大力发展养牛事业。自疫情发生以来,晴隆农商银行累计向新红村发放养牛贷款135.9万元,均为低息信贷产品,惠及养殖户24户。
深入一线,真帮实助显成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袁大云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带领驻村干部宣传动员全村68户贫困农户将350余亩的玉米地改为种植产值更高的烤烟项目,并为他们申请到30余万元资金修建10座标准烤烟房。动员3户贫困户试点种植用于织布的麻苗,初步为新红村构建和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村庄做了很好的铺垫。组织村民成立村内茶叶合作社,引导实现“产—加—销”有效结合,实现农户与公司“双赢”。目前,该村有种植规模500亩以上标准茶园;有已经养殖436头牛的大牛圈,覆盖中营镇贫困户176户;有正在修建集中养猪规模1000头的养猪场1个,覆盖贫困户42户等项目。
作为深度贫困村的新红村,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当下,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迫在眉睫。在袁大云的带领下,新红村早已把工作做扎实、把准备做充分。他坚信,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新红村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村集体经济的巩固提升等方式,再冲刺3个15天,定能不负使命,按时高质量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来源:中共晴隆县委宣传部 编辑:印象黔西南)
一腔赤诚洒热土 真抓实干助脱贫
——记中营镇新红村驻村第一书记袁大云
作者 杨长满
“刚来的时候,皮肤白皙,西装革领。现在脸都被晒得黑黢黢的了,哪还有点银行白领的样。”在晴隆县中营镇,大家都知道有一位来自县农商银行中营支行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就是袁大云。
这位90后第一书记,不仅是晴隆农商银行中营支行副行长,还是中营镇新红村指挥所长。自驻村以来,他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心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驻村工作抓在手上,用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砥砺奋进,沉下心来再出发
“记得刚接到要到中营镇驻村的通知时,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的。”袁大云回忆说。虽然自己出生农村,也热爱农村,好不容易上大学离开了却又要回来,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他立刻调整心态,带着“不破楼兰终不还,扎根新红不动摇”的决心投身到农村的脱贫攻坚事业当中。这一转身,便是三年。
三年来,袁大云始终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驻村工作队一起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挨家挨户的摸排了解,并把每家每户的情况记在纸上、记入心头。
最让袁大云一直揪心的事,当他走进多数农户家时,大家都会说:“水水水,袁书记,我们这个地方最缺的就是水了。”新红村大约有七、八个村民小组没有通自来水,每到干旱季节,在家的农户就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很是辛苦。他暗暗的告诫自己,一定要真真正正的将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的“水”给解决了。
从那以后,他不放弃任何一次到晴隆县城学习的机会,多次“上门”县水务局、国土部门和县相关部门,终于争取到了从野羊坡引入一条6公里左右的水源项目,铺设管道、修建蓄水池,引入自来水,投入资金约90万元,为村里至少7个村民小组解决了饮水问题。
心系群众,为民服务解难题
风里去,雨里行,雨天一身泥、风天一身土,热天一身汗。通过一次次的实地走访,袁大云将贫困户的基本数据核对了一遍又一遍,贫困户该如何脱贫,新红村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令他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脱贫的最好途径。刚开始时,基本上没有贫困户愿意搬迁,贫困户张茂许家就是其中之一。为动员他搬迁,袁大云三番五次到其家中商谈,针对张茂许的担忧和困惑,不厌其烦地为他算经济账、子女培养账,并带他到搬迁居住区实地了解。最后,成功劝导张茂许一家搬迁到兴义洒金教育城安置区。现在,张茂许住进了面积约120平米的新房,子女也到兴义顺利入学。享受到搬迁政策带来好处的他逢人就夸:“要不是袁书记的坚持,我做梦都想不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53岁的陆启德在袁大云的帮助下,于2015年向晴隆农商银行中营支行申请了6万元贷款开始养牛。到今年年初,他的养殖规模由当初的6头发展到30余头。眼看20余头牛即将出栏,偏偏遇上了疫情,牛卖不出去就意味着资金链即将断裂,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袁大云第一时间联系中营支行为他协调信贷资金。今年2月19日,一笔8万元的贷款划到陆启德个人账户上,为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还好有袁书记的帮助,不然我的损失大了。”拿到贷款的他如释重负。
在中营镇新红村,像陆启德这样的养殖户还有很多。他们借助新红村的畜牧养殖政策优势,在袁大云的帮助下,大力发展养牛事业。自疫情发生以来,晴隆农商银行累计向新红村发放养牛贷款135.9万元,均为低息信贷产品,惠及养殖户24户。
深入一线,真帮实助显成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袁大云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带领驻村干部宣传动员全村68户贫困农户将350余亩的玉米地改为种植产值更高的烤烟项目,并为他们申请到30余万元资金修建10座标准烤烟房。动员3户贫困户试点种植用于织布的麻苗,初步为新红村构建和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村庄做了很好的铺垫。组织村民成立村内茶叶合作社,引导实现“产—加—销”有效结合,实现农户与公司“双赢”。目前,该村有种植规模500亩以上标准茶园;有已经养殖436头牛的大牛圈,覆盖中营镇贫困户176户;有正在修建集中养猪规模1000头的养猪场1个,覆盖贫困户42户等项目。
作为深度贫困村的新红村,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当下,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迫在眉睫。在袁大云的带领下,新红村早已把工作做扎实、把准备做充分。他坚信,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新红村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村集体经济的巩固提升等方式,再冲刺3个15天,定能不负使命,按时高质量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来源:中共晴隆县委宣传部 编辑:印象黔西南)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